爱因斯坦:万有引力并不存在,他想表达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6:46 1

摘要:他用简洁而优美的公式 F=GMm/r²,精准地描述了万物之间的引力关系。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用简洁而优美的公式 F=GMm/r²,精准地描述了万物之间的引力关系。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规律,指导人类实现了 “上天入地” 的壮举,各类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并奔赴太空,背后都离不开万有引力定律的支撑。

然而,牛顿的理论虽然伟大,却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根源到底是什么?牛顿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答。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物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力,而是时空弯曲的外在表现。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体系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使其发生弯曲。

形象地说,大质量天体就如同在平坦的时空 “床垫” 上放置了一个沉重的铅球,铅球会使床垫凹陷,形成一个 “时空陷阱”。当其他物体经过这个 “陷阱” 时,就会沿着弯曲的时空路径运动,从宏观上看,就好像受到了一种吸引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力。

例如,太阳作为一个大质量天体,对周围时空产生了显著的弯曲效应。

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光线在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弯曲。按照传统的牛顿力学观点,光线应该沿直线传播,但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这是光线沿着被太阳弯曲的时空结构在做 “测地线运动”。这一现象的观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预言,也从侧面说明了引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对 “时空弯曲” 的一些描述往往不够严谨。

很多示意图为了便于大众理解,采用类似 “弹簧床” 的模式来诠释,但真正的时空弯曲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四维时空的复杂几何结构变化,远超我们日常直观的三维空间想象。

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初,这一颠覆性的理论并未被广泛接受。

毕竟,它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引力的传统认知,与经典的牛顿绝对时空观大相径庭。

然而,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广义相对论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并成功做出了许多准确的预测。其中,黑洞、引力波、引力透镜以及引力引起的时间膨胀效应等,都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且都在后续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以时间膨胀效应为例,狭义相对论表明速度会影响时间的快慢,速度越快,时间流逝越慢。而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指出,引力同样会对时间产生影响,引力越大,时间流逝速度就越慢。

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导航系统,就是充分考虑了速度和引力对时间的影响才得以精确运行。卫星在太空中高速运行,同时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根据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公式计算,卫星上的时间与地球上的时间存在差异。

考虑到引力造成的时间膨胀,卫星上一天的时间要比地球快 45 微秒;考虑到速度造成的时间膨胀,卫星上一天要比地球时间慢 7 微秒。综合计算,卫星上的一天时间比地球一天时间快 38 微秒。别小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 38 微秒,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对定位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对卫星时钟进行调整,导航系统将会出现巨大偏差,甚至把我们导到错误的地方。

爱因斯坦并非完全否定引力的存在,而是重新诠释了引力的本质。

在广义相对论的视角下,传统意义上那种超距作用的引力并不存在,它实际上是时空弯曲导致物体运动轨迹改变的一种表象。

来源:宇宙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