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 | 爱阅读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6:09 1

摘要:注:赠书获得者需关注北大出版社社科图书公众号一个月以上,此前获得本公号赠书超过(含)两次者不在此次赠书之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五月好!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

四时常景中藏着岁月的馈赠。

黾勉从事,星行夜归,

繁忙琐屑里闪耀着你的努力。

日子再忙碌,

也别忘记善待自己。

一本书,一壶茶,静享清欢,

爱阅读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今天我们诚挚送上一份精选书单,

热忱期待你分享读书趣事。

我们将根据内容和点赞数,

从留言区选出三位读者,

赠出书单中任一图书!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20日16:00—22日16:00

注:赠书获得者需关注北大出版社社科图书公众号一个月以上,此前获得本公号赠书超过(含)两次者不在此次赠书之列。

0 1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邱泽奇 著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社科类提名图书

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

数字连接给了每个人连接世界的机会,也让人们的社交从此不同。运用数字媒介,理论上,一个人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联系。即使如此,人们的社交关系依然只有四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关系。当然,每一类关系都有着异常复杂的维度。删繁就简,《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在每一类关系中选择了四类典型场景,用案例呈现场景,在场景中捋出案例内含的社交关系重构,探讨数字社交带来的社会关系革命——从个体围绕社会的社交转向个体汇聚关系的社交。

0 2

中国人的习惯

邱泽奇 著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03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精装版)

翟学伟 著

关于“人情”与“面子”,绕不开的一本书;从学者视角,呈现如何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如果不套用西方理论,我们如何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说到“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它们是认识中国的基础。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0 4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翟学伟 著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

感性解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理性阐释中国人的日常人生。

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本书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并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0 5

数据要素五论:信息、权属、价值、安全、交易

张平文、邱泽奇 编著

伴随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数据正不断渗透于日常的生活、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也使其成为既有要素中最重要的和最难替代的关键要素,并成为值得重点讨论的时代性议题与理解数字时代的基本入手点。

对数据要素的理解涉及多学科、多视野,本书从与数据要素关系最密切的信息、权属、价值、安全、交易等五个维度出发,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既有文献,整合现有观点,对数据要素的多维特性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数据要素的认知,凝聚共识,澄清数字时代的发展与治理迷思,为未来的相关创新提供起点。

0 6

视觉修辞学

刘涛 著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一等奖

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传统的修辞学主要关注语言文本的修辞问题,而视觉修辞学(visual rhetoric)则是视觉文化时代修辞学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主要关注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

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视觉修辞学意为研究视觉文本修辞语言、活动与规律的学问。本书立足视觉修辞学的学术史考察,沿着修辞学的“学科建制”思路与要求,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系统,即视觉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人类在视觉修辞意义上的生存方式及对话体系。

在内容构成上,本书上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原理与理论,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学术范式、意义原理、认知模式三大命题;下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方法与批评,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和批评范式两大命题。

0 7

理性主义的政治学:流变、困境与超越(精装插图版)

唐士其 著

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西方思想的这样一种特质,带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西方近现代政治理论高扬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在制度设计方面较为完善,但同时又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价值领域面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

本书对西方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始终以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参照。与西方理性主义相比,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承认规律的不变性,但并不存在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从而既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倾向,又为事物的个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保留了足够的空间。本书通过两种思想传统的对比,以及概括介绍海德格尔等当代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提示了一条结合中西方优秀思想资源、超越两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精装版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创作插图。

0 8

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

王丽萍 著

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本书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态度及相关“个人变量”出发,邀您一同踏上寻求有助于实现良治的政治秩序的探索旅程。

0 9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

童敏 著

本书借助故事、寓言、案例等,以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对社会工作的理论逻辑、主要流派以及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让读者在有趣、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体会到社会工作理论的趣味和温情,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思维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本书包括五个部分:生活就是问题解决、生命是一种成长经历、成长需要关怀、成长需要协同,以及生命是一种整合。这是一部采用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社会工作理论的作品,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广社会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10

国际关系通识

邢悦、詹奕嘉 著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国家之间如何相处?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国家实力决定一切?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弱小国家何以生存?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国际法有用吗?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这是一本国际关系的普及读物,语言生动、简洁精炼、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以帮助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和国际关系的初学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11

解码中国之治

赵可金 著

高校主题出版重点图书

本书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中国之治展开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1)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冲击,包括对治理体系、全球治理等的影响;回应了为什么不同的治理体系对疫情的反应策略会导致效果差异,为什么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和国家治理回归等问题。(2)中国之治的要素、内涵和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包括强组织治理、应急化外交、双循环格局、在线教育、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使命型政党等要素,阐释了中国之治的治理形态。(3)中国之治的政治逻辑。对“中国之治为什么行”做出了理论回答,提出了中国之治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治理之道,阐释了中华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对维系“中国之治”的根本意义。

12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

胡翼青 主编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使媒介技术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一种以媒介技术为入射角透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范式正在快速崛起。这种理论范式以媒介环境学及其思想先驱作为起点,正不断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层面重塑新闻传播理论。

本书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

13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

胡翼青 主编

杨馨、李耘耕 副主编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本书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传播学的学术版图和历史,而且有助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做好准备。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学者,均为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同时补充了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

-End-

制作:衔青

来源:万能的港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