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汉服热席卷全国,从街头巷尾到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年轻人身着宽袍大袖、飘逸灵动的汉服,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汉服热席卷全国,从街头巷尾到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年轻人身着宽袍大袖、飘逸灵动的汉服,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这场复兴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追慕,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而汉服之美,离不开其承载的古老工艺精髓——其中,蚕丝技术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汉服华贵典雅、轻盈如云的灵魂所在。
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元妃嫘祖始创养蚕缫丝,从此蚕丝成为华夏衣冠的核心原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仅49克),到唐代“绣罗衣裳照暮春”的奢华,蚕丝技术不仅是服饰史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贡献的科技瑰宝。
在公元前的西汉初年,蚕丝技术就开始走向域外。
#
中国古代蚕丝技术的域外传播
中国古代的养蚕织丝技术很早就传到了域外世界。
01 朝鲜半岛
西汉初年,卫满率领1000多族人流亡到朝鲜半岛,在平壤、大同江一带建立起“卫满朝鲜”。卫满所率族人中,有人会养蚕种桑,于是,朝鲜半岛上开始有了蚕桑业。汉武帝时消灭了卫满政权,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4个郡,历史上称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这样一来,很多移民从河北、山东来到朝鲜半岛,养蚕种桑技术也因此得到了推广。不过,由于朝鲜半岛当地蚕桑资源不够丰富,所以,尽管当地人学会了织丝技术,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然要从中国运送大量丝绸过去。
02 日本
日本获得养蚕织丝知识是在东汉末年,据日本史籍《日本书纪》记载,这些知识是由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人传入的。东汉末年,有个百济人渡海到达日本,自称是秦始皇的后代子孙,将中国山东的蚕种引入了日本。汉族移民传入日本的养蚕织丝技术首先在九州得到应用。到大和政权时代,日本的丝织业逐渐建立起来。魏晋时期,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丝绸工艺,还邀请中国技工去日本传授技艺。
和服,被誉为日本民族服装的代表,其精湛的丝织和缝制技艺让人赞叹不已。其实,和服的前身是来自中国的吴服。日本史籍《古事记》记载,在日本应神天皇时代,百济向日本献上两件质地和缝制工艺特别好的丝织礼服,分别称作“韩缎”和“吴服”。由于这种柔美礼服的丝织和缝制技术出自中国人之手,因此,应神天皇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江南的吴国,请求吴王派遣优秀的织工去日本指导,结果有 4名女织工去了日本。这段历史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三国时代后期。
此后 100多年间,很多去日本的中国移民被要求从事养蚕种桑、织丝缝制的工作,他们被分送到日本各地的蚕丝业基地,为日本织造出质地柔韧轻滑的丝绸。来自中国江南吴地的女织工还引进了优良的江南蚕种,从而使丝绸柔韧度更强。她们缝制的吴服,开襟围腰,装饰雅致,条纹清新,质地精美,在日本大受欢迎,被称为和服,流传至今。
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对蚕丝业非常重视的日本雄略天皇,又派遣使者来到中国的南朝,邀请中国的丝织技工去日本,帮助提高丝织业技术。于是,又一批浙江明州(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的汉织、吴织技工东渡日本。在日本寿命寺保存的古画中,有中国丝织女工的画像,显示了她们在日本丝绸文化史上的地位。
03 中亚地区
蚕丝技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新疆地区,接着传到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沿岸以及巴尔干半岛。公元5世纪,吸收了中国蚕丝技术的波斯人,成功地饲养了中国家蚕。他们从新疆请去了丝织工,织出了漂亮的“波斯锦”。此后,波斯又在同中国的交流中不断提高技术,成为古代丝织业发达国家。
04 欧洲
又过了100多年,欧洲的拜占庭帝国从波斯人那里获得了养蚕种桑的技术。相传,一个波斯商人从新疆运送蚕种,为了保持温度,他把蚕种藏在竹筒里带到了拜占庭。这枚蚕种居然在君士坦丁堡孵育了出来,成为拜占庭丝织业的起点。在拜占庭政府的推动下,丝织业在地中海沿岸发展起来。波斯人、拜占庭人长期严守着蚕丝技术的秘密,又过了好几百年,蚕丝技术才传到了意大利、法国等地。
*文本来源:《中国概况:专题拓展》,第十五章 延伸阅读1
“中国概况”系列
↓可前往“复旦大学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专题拓展》
吴中伟 胡文华 主编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概况(英文版)》
主编 吴中伟 胡文华
译者陶友兰 孙东云 陈文安
审校 孙东云 [英]狄星(Esther Tyldesley)
《中国概况:专题拓展(英文版)》
吴中伟 胡文华 主编
陈文安 孙东云 译
孙东云 王绍梅 [英]帕特里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审校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培养学习者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为核心目标,同时兼顾以下3个目标:
提升学习者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培养学习者的学术研究能力;
促进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能力,特别是学术汉语能力的发展。
本教材包括《中国概况》和《中国概况·专题拓展》及对应英文版,共四册,并配有相关电子资源。《中国概况》提供主体框架,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中国概况·专题拓展》旨在丰富细节,增添趣味,开阔视野,深化重点,满足不同学习者和不同教育机构的多样化需求。
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古今兼顾,以今为主;
纵横交织,体系完整;
点面结合,层次分明;
适度拓展,有张有弛;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本套教材的编写团队包括复旦大学相关院系的专家和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师。前者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均有教授国际学生的经验;后者十分熟悉国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并有长期承担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经验。两组成员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译者团队包括两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教授和一位出版社公开海选出来的优秀译者。此外,两本英文版书稿还经过两位外籍审校专家的把关。编写团队和译者团队采用权威性的最新数据,以体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高校若是想要将本书用作留学生“中国概况”通识课程的教材,可仅使用《中国概况》或《中国概况(英文版)》主干教材,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中国概况·专题拓展》《中国概况·专题拓展(英文版)》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选择、增补或调整教材中的研讨性任务。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预计约需72课时(含考试4课时),每章教学时间可为4课时,其余时间可根据需要安排文化考察、社会实践、专题研讨等活动。
从辉煌灿烂的历史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从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到深邃悠远的思想体系、文学瑰宝和艺术精华,我们用最地道的英文,为您描绘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画卷。
本期编辑 | 杨梦瑶
*转载及合作请在留言区中留言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