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大阪一家连锁烤鸡肉串店“炭火烧鸟HAYASHIN”在玻璃门上贴出一张手写告示,用歪歪扭扭的简体中文写道:
2025年5月,大阪一家连锁烤鸡肉串店“炭火烧鸟HAYASHIN”在玻璃门上贴出一张手写告示,用歪歪扭扭的简体中文写道:
“有很多人没有礼貌。我们不允许中国顾客光临我们的商店。”
这张照片被一位日本插画师上传到社交平台后,瞬间点燃了中日两国的舆论场。
告示的拍摄者称,这是他在大阪市西区肥后桥站附近偶然拍到的。
红笔写就的字体潦草,内容直白到近乎粗暴,甚至没有日文或英文版本,针对性极强。
中国网友的愤怒自不必说,而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日本网友也加入了声讨行列。
一位日本网友说:“我是日本人,但绝不会去这种歧视外国人的店。
歧视外国人的人,迟早也会歧视自己人。想到食物出自这种人的手,我就恶心。”
还有人直接批判到了根子上:日本政府近年来力推“观光立国”,但这类右翼煽动的排外情绪,正在毁掉国家的未来。
这话当然是对的,瞧不起中国人的市场,后果往往都不怎么样。
毕竟,中国人的团结可不是说说玩儿的。
这件事一出,网友联合抵制。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访日外国游客超1050万人次,中国大陆游客贡献了236万人次,单月增幅高达46.2%,消费金额更是创下2.27万亿日元的历史新高。
而就在涉事餐厅所在的商圈,中国游客预约量暴跌73%,网友抵制其母公司SASAYA旗下所有门店,签名竟超过60万!
事件发酵后,母公司SASAYA迅速发布中日双语道歉声明,称告示是“门店负责人擅自张贴”,已撤除并闭店整改。
然而,官网和餐饮平台一夜之间删除了涉事门店的所有信息,三天后又悄然恢复营业。
这种“轻拿轻放”的处理,让人联想到2024年东京大久保一家餐厅的类似事件。
当时店家同样以中文写明“拒绝中韩顾客”,最终也只是道歉了事。
日本宪法第14条明确规定“禁止国籍歧视”,1995年加入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更是国际法层面的约束。
但现实中,司法系统的模糊态度纵容了歧视行为。
2020年,大阪一家公司的韩国女员工,因社长长期分发“韩国人都是骗子”的仇恨海报提起诉讼,法院却只以“侵犯人格权”判赔110万日元,对“种族歧视”只字未提。
这种“和稀泥”的判决,让反歧视法律沦为纸面文章。
日本右翼的排外行径早有“传统”。
2012年,时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公然呼吁学生高喊“支那”,声称中国“企图窃取日本技术”。
2009年,东京池袋的中国物产店“阳光城”被右翼分子围攻,30多人堵在门口叫嚣“中国人滚出去”,甚至踢翻货架、推搡店员,只因他们不满“东京要建中华街”。
更荒唐的是,右翼的逻辑常常自相矛盾。
他们一边抱怨“中国游客抢购口罩影响日本人生活”,一边又依赖中国游客拉动经济。
一边抵制“外国人移民政策”,一边享受着外籍劳动力填补日本老龄化缺口。
真是相当分裂了。
这种“吃饭砸锅”的拧巴心态,连日本前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都看不下去,直言:“讨厌中国不会让日本变好,只会让中国人更嘲笑我们的狭隘。”
可不是嘛,你看,明白人还是有的。
大阪事件后,有日本网友试图“理性分析”:“如果店家真的被中国顾客骚扰到无法经营,选择客人也是自由吧?”
但这种“自由”的边界早已被法律界定——你可以拒绝“大声喧哗的客人”,但不能拒绝“所有中国人”。
正如一位网友反问:“如果日本人在海外被挂‘禁止入内’的牌子,我们会怎么想?”
讽刺的是,就在涉事餐厅撕下告示的同一个月,日本正紧锣密鼓筹备大阪世博会。这场以“人类未来”为口号的盛会,预计吸引数百万国际游客。
但当一家餐厅的玻璃门都能成为歧视的舞台,所谓的“未来”又该如何包容不同肤色与文化?
大阪的告示最终被撤下,但关于歧视的争论远未结束。
右翼的喧嚣、法律的疲软、民意的分裂,让日本在“观光立国”与“排外心结”之间跳来跳去。
或许,真正需要“整改”的不仅是涉事餐厅,还有一个时代的心魔。#头条深一度#
来源:非遗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