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陇原大地皋兰县,连绵的黄土丘陵间,成片的古梨园随风摇曳,冬果梨的清香弥漫在春日的暖阳里,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青年女性,脚步匆匆地穿梭其间,她蹲下身,仔细查看梨树枝丫的长势,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的挂果情况,她就是皋兰杰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陇原大地皋兰县,连绵的黄土丘陵间,成片的古梨园随风摇曳,冬果梨的清香弥漫在春日的暖阳里,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青年女性,脚步匆匆地穿梭其间,她蹲下身,仔细查看梨树枝丫的长势,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的挂果情况,她就是皋兰杰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珊珊,一位从农村走出又回归乡土的“80后”创业者,用十年光阴在西北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谱写出一曲“报效强国、建功西部”的青春赞歌。
返乡创业:让“土疙瘩”变成“金果子”
2018年深秋,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的梨园里,成熟的冬果梨挂满枝头,却因销路不畅无人问津,果农们愁容满面。此时,在外打拼8年的杨珊珊毅然回到家乡,带着多年销售农副产品攒下的积蓄,注册成立了皋兰杰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是农民的女儿,看着乡亲们辛苦一年却赚不到钱,心里比谁都难受。”回忆起创业初心,杨珊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杨珊珊参加推介会
在深入调研中,她发现当地梨产业存在“种植规模大、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痛点。皋兰县拥有“世界第一古梨园”的金字招牌,什川镇的百年古梨树年产冬果梨、软儿梨等特色果品数十万吨,但长期以来以鲜果销售为主,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果农收入不稳定。“必须延长产业链,让‘土疙瘩’变成‘金果子’!”杨珊珊瞄准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投资300万元在三川口工业园区建成53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引进3条生产线,开启了从“卖鲜果”到“卖加工品”的转型之路。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便收购冬果梨150万斤、软儿梨30万斤;生产的冬果梨膏、梨罐头等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2018年销售额达299.7万元,2020年飙升至800万元,带动当地梨产业附加值提升近3倍。看着一袋袋滞销的梨子变成真金白银,果农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以前烂在地里没人要,现在珊珊上门收,价格还比市场价高25%,咱种梨的劲头更足了!”
担当作为:让乡亲们端稳“就业碗”
走进杰慕农科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工人们熟练地分拣、熬制、包装梨膏。57岁的帮扶户杨淑萍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在这儿上班,每月能拿36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像杨淑萍这样的帮扶户,在公司有15人。此外,通过产业分红、订单种植等,带动了67户困难群众实现增收,惠及200余人。
杰慕农科的生产车间
为了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杨珊珊将车间打造成“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困难群众务工。针对年老体弱的农户,她坚持“上门收购”,亲自开着货车到帮扶户家门口,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梨果,累计帮助农户解决滞销果品50余万斤。2020年,公司产品加入“832”国家扶贫销售平台,成为天津市东西部协作的重点帮扶产品,“皋兰冬果梨膏”的名号随着消费扶贫的东风走进千家万户。“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杨珊珊始终牢记初心,将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2023年,公司投资扩建的观光型现代化生产车间投入使用,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预计年收购梨果200万斤以上,带动更多农户融入产业链。在她的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外出务工,选择回乡创业,曾经冷清的村庄重新焕发出活力。
科技创新: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杨珊珊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她先后与天津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引进科技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破解产品研发和加工中的技术难题。“我们和天津农科院合作开发的‘无添加冬果梨膏熬制工艺’,不仅保留了梨的营养成分,还将货架期延长至18个月,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杨珊珊拿起一瓶梨膏介绍道。
杨珊珊和同事一起直播卖货
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著作权2项,开发出8大类深加工产品,其中,冬果梨膏、梨花茶荣获工信部的国内领先新产品称号。在销售模式上,她创新推出“特产店+互联网+工厂+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线上入驻淘宝、抖音、832平台,线下在天津、北京等地开设体验店,年电商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带动全县300余户农户实现“按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
皋兰县2023年“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业创新大赛
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杨珊珊本人也荣获“甘肃省创业先进个人”“兰州市创新创业扶贫赛优胜奖”等荣誉。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兰州市农科院合作建设的“皋兰杰慕市级产学研合作基地”挂牌,计划开发梨果酵素、梨膳食纤维等高端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品牌赋能:让陇原产品走向全国
杨珊珊巧妙借势“世界第一古梨园”的吉尼斯认证这一世界级IP,将什川古梨园的历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推出“古梨膏”“百年梨韵”等系列礼盒,让传统农产品兼具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我们的梨膏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皋兰千年梨文化的载体。”她指着包装上的古梨树图案说。
皋兰县2024年“乡约东丽·共赴美好”农特产品推介会
为了打响品牌,杨珊珊带着产品奔赴全国各地参加推介会,从天津的东西部协作展会到杭州的电商直播峰会,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机会。2021年,在天津市扶贫办组织的对接活动中,她与当地企业签订500万元的销售合同,打开了东部市场的大门。如今,杰慕农科的产品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成为甘肃农产品“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品牌建设中,杨珊珊始终坚守“品质至上”的理念。公司采用“0添加剂、古法炮制”工艺,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出厂,设置12道质量检测关卡,确保每一瓶梨膏都原汁原味。2023年,公司产品荣获“国家工业领先产品”称号,成为消费者信赖的“陇原臻品”。
青春无悔:让奋斗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从青年创业者到带动一方的“致富带头人”,杨珊珊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创业初期的困难、农户的需求和技术改进方案。“这些年遇到过资金短缺、市场波动、技术瓶颈,但每当看到乡亲们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站在新的起点,杨珊珊又有了新的规划,建设梨文化体验馆,开发“采摘+加工+旅游”的农旅融合项目,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她说,“我愿做一粒扎根乡土的种子,在西部大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更多精彩的创业故事。”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女到“科技兴农闯市场”的企业家,杨珊珊的奋斗历程,正是千万西部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家乡面貌,用创新和担当诠释青春价值,在广袤农村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如她常说的,“家乡的土地上有无限可能,只要肯奋斗,青春就能在泥土中绽放最绚丽的花朵。”
皋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俊琴 文/图
来源:皋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