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寻根大槐树下

B站影视 2024-12-16 09:55 2

摘要:18日中午,当看完霍州城内的鼓楼,再乘长途公交车到洪洞县时,已快4点了,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大槐树景区。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洪洞,寻根大槐树下:漫游晋陕大峡谷(20)

五百年前是一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洪洞县内老槐树。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均来自一个源头一一洪洞县老槐树。

9月18日,我就慕名来到了这老槐树下,追寻这500年前“家”的感觉。

18日中午,当看完霍州城内的鼓楼,再乘长途公交车到洪洞县时,已快4点了,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大槐树景区。

进入树根造型的大门,正面是广阔的广场、宏伟的建筑,右侧是大槐树复原区,遂由这一线路前行。

【上图:解手、背手、连手群雕,反映了移民途中的悲惨境遇;下图:解手场(厕所),“解手”的来中。】

大槐树移民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天灾、阶级压迫,致使我国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山西地区则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形成了大规模移民的客观条件。

明王朝建立后,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移民的集结点和出发地。

景区大门口,根造型

影壁“根”,景区内的主要标志

移民规模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公元1370一1417年),在大槐树下发生的官方移民活动达18次之多,涉及移民千万姓上百万,迁移到京、冀、鲁、豫等18个省500多个县。

移民牌坊

“家”影壁

槐荫亭

五百年前是一家

移民历史

大槐树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活动。其移民历史最长可追溯到宋徽宗时期,直到清嘉庆年间,长达700余年。

古大槐树

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在清顺治8年(公元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冲毁,这是民国3年在古大槐树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发起者景大启、刘大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深为移民后裔的深情所打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乡商伸义士几经周折建成这一遗址。

文化纽带

大槐树的移民,对明朝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移民所到之处,不仅使荒芜的中原地区得到了重新开发,也将山西的文化、习俗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连接不同地区的文化纽带。

石经幢

金代雕刻,距今已800余年的历史,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4层15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典型的佛教石经幢作品。

它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明代移民的唯一见证。

大槐树文化

大槐树成为移民的象征,历代移民都把它视为根之所在,被移民的后代认定为是祖先的出发之地,常常到这里寻根问祖,使大槐树的故事四处流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

槐根

槐木化石

二、三代槐树,由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槐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第二代衍生的第三代槐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民间良木,文化意象

当年移民外地的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往往会在房在房前屋后和庭院中植种槐树,以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怀念。以至使槐树成为民间的良木,可以除灾避斜,医疗疾病。体现在文学中,则象征着官运和文化意象,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情睐。

大槐树下发生了太多的历史故事,《苏三起解》中的苏三就曾路过大槐树,并在这里卸枷。

大槐树边的广济寺。

一代大槐树(仿)

据记载,当时大槐树的胸径是“七庹一媳妇”,也是说其身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换算过来男一庹1.5尺,女一庹1.45尺,这棵大槐树胸径周长13米、直径4米多。这棵仿一代大槐树,就是根据古代大槐树的记载所建,而再现一代大槐树的风采。

历史与情感的载体

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棵古老的树木,更是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活化石”。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体现了宗族文化的连续性,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力量。

思乡与寻根的象征

洪洞大槐树是移民心中故乡的象征和根之所在。许多人在离开故乡时,都会在大槐树下留下自己的足迹和记忆,期盼有朝之日重返故土。这种情感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得到了体现:“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景区内有“移民实录展览馆”,馆内展示移民实物400余件,分9个橱窗,再现当年移民的情景。

祭祖堂,在这里都可以按姓氏找到自己的祖宗。

时值中秋节期间,在景区内游览了复原的移民历史场境,体验过一番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真实感受,再来到广扬,感受的是一种家的安静、祥和的气息。

2024.9.18 游览

2024.12.14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青烟威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