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的骨干力量?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紧紧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供
开栏的话
如何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的骨干力量?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紧紧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农产品销售大平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心有所向,行必笃志。贯彻《意见》精神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立足县域、扎根乡土的躬身力行。让我们以政策为舵、以实干为帆,在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中,书写供销合作社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的时代答卷!
为此,本报记者兵分五路,深入河南省供销合作系统,报道经营服务体系、农资保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以资借鉴,共谋发展。
石板岩镇鸟瞰
沿着“全国最美农村路”林石公路蜿蜒而上,穿过太行隧道,进入“扁担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石板岩镇。脚下的街道由一块块厚重的石板铺就,身旁的墙壁上也皆是石板。这些石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那粗糙的表面、深沉的颜色,古朴又不失深沉。抬眼望去,镇区四周群山环绕,山峰连绵起伏,像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这里的水,更是石板岩的灵魂所在,溪流潺潺,绕镇而过,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石板岩镇,体验“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之险,聆听供销人“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金扁担”故事。
金扁担:挑着生活的梦想,扛起巍峨的担当
“过去修红旗渠、南谷洞水库,服务深山中百姓的柴米油盐,都少不了我们这根扁担。”在扁担精神纪念馆内,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杨安兴指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扁担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扁担精神’,我们锲而不舍。”
曾几何时,“路在崖上挂,人在云中行”,石板岩镇区的17个村,没有一个小货铺,买货卖货得翻几座山,不少人为此命丧悬崖。300斤山楂换回一斤盐、200斤柿饼换回几盒火柴,山里人受尽了奸商的盘剥。这样的生活困境犹如乌云,一直横亘在乡亲们心头。
1946年7月,农会干部、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杨太凯、李林洹,带着农会给的1821元冀南票,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当柜台,创立了“石板岩消费合作社”。 1949年12月改名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之前,石板岩镇区周围山高路险,没有一条可供车辆畅行的道路与外界相连,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着各个村落。运输货物唯有依靠一根扁担压在肩上。就这样,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每日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去时挑着日用百货和农资,归来挑着从农户家收集的各类农副土特产品。百余斤的货物,上百里的山路,风雨无阻,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心紧密相连。”杨安兴说。
但是,办合作社并非易事。缺乏资金,他们上山砍柴,挑到县城卖掉做本钱,购回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外出挑货饿了,吃上一团小米干饭;渴了,便在路上采摘些山果,喝点儿山泉水。
“如果按照每年260个工作日、每人30年的工龄计算,每个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一生中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里程可以绕地球10圈。”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石建宏手里拿着一支笔,计算着。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创立初期,职工们面对群山峭壁,喊出了“十不怕”的口号——“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不怕村小分散、不怕分外麻烦、不怕起早搭黑、不怕重担压肩。”就这样,他们“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群众忙,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每天翻山越岭,以“一根扁担创家业”而名誉全省,以“农村商业战线一面红旗”而盛名全国,铸就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1972年,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拥有了第一辆汽车,开始送货进山。
农忙季节,当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汽车载着油盐酱醋和农用物资来到山村,群众都会激动地挥手呼喊:“供销社送物资来了,供销社送物资来了……”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通常是头天送货后,统计老百姓需要什么,第二天准时送过去。“在这个阶段,用汽车送货上山的次数不多,扁担仍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杨文吉说。
今年73岁的杨文吉是石板岩镇北河地村人,他见证了供销人的艰辛付出。
自从有了供销合作社,山里的老百姓方便多了。但是,压在供销合作社职工肩上的扁担更重了。1969年年关,鹅毛大雪阻挡了老百姓出山购买年货的路。当时的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李林洹想着大雪封山,老百姓在山上等着年货过年,于是便组织全体职工拿起扁担,装满箩筐,顶着风雪上山送货。山上本是没有路的,供销合作社职工走得多了,羊肠小道便成了上山送货的唯一道路。
说到这里,杨文吉显得有些激动,表情却有些凝重:“山路真险,不足一米宽的山路,台阶只有十几厘米宽,挑着担子,需要斜着身子行走。我记得在上一个陡坡时,雪滑得寸步难行,供销社职工脱掉鞋子,穿着袜子,挑着担子,扶着山石,缓步前行。当把箩筐放在老百姓家门口时,双脚已经冻得麻木,站立不稳了。常言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时候,还要把老百姓的山货挑回供销社。一路上,他们战战兢兢,深夜时分才能回到供销社。”
石板岩镇朝阳村香椿圪道自然村的孤寡老人常贵锁因疾病,长年卧床不起,出不了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把他当成特殊服务对象,每星期都派人把粮油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送到他家,放在床头。老人感动地告诉记者:“年轻时,供销社送货上门。现在,供销社的作风没有变,我蹲在家里,生活一样方便。”
“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群众多走一里。”这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的口头禅,也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勇当全国排头兵的制胜法宝。
在那根扁担下,承载的是对家人的爱,对邻里的情,对社会的责任。
上山送货
三代人的供销情:岁月沉淀的温暖与坚守
张金堂的家在高家台村,这个村位于石板岩镇南9公里处。
1976年,初中毕业的张金堂来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一根扁担成了他的伙伴。
“行千里,挑万担,为人民,不歇肩。”张金堂说,“我到供销社的时候,社里已经有一辆卡车了。石板岩乡有17个行政村,分设6个分销店、17个代销点。卡车把货送到分销店,供销社的员工挑着担子送到各个代销点,有时还要送到农户家中。”
“村子比较分散,大的六七户,小的两三户,还有一户的。山路难走,有的是羊肠小道,有的是只容半个脚的台阶,挑着扁担不能轻易换肩。如果换肩,身体失去平衡,连货带人就会摔下山崖。”张金堂回忆起去朝阳村送货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秋后的一天,我挑着种子、农药和化肥去朝阳村送货。朝阳村在山顶,行走在崖壁上的羊肠小道上,看着一旁百米深的山谷,我更加紧张了。在换肩时,扁担将要滑下,我马上伸手去抓,稳稳地停在了“空”中,头上的汗珠流进眼睛里,涩涩的,明显感觉脊背上湿透了。如果掉下去,人和货物都完了。”
1992年初秋的太行山,山风呼啸而过,本应带来清爽,此刻却凛冽如刀,割着肌肤,穿透衣物,直往骨子里钻。张金堂和卡车司机为马安脑村送4吨80袋化肥,道路很窄,仅够卡车通过,在一个拐弯处,卡车行驶不动,而且一个车轮已经轧到山路的边沿,如果倒退,车就会翻下山崖。张金堂急忙跳下车,找来石头,垫在车轮下。卡车慢慢行驶,他紧跟其后,一步一垫,生怕车子滑落悬崖。眼看卡车实在不能继续前行,张金堂和司机把化肥卸下车,一袋一袋搬到村民的家门口。“那年我43岁,虽是身强力壮的年纪,但卸完货回家后却感到胸闷、浑身疼,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胸膜炎。”张金堂回忆道。
张俊峰告诉记者:“父亲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父亲的‘精神扁担’,我要继续挑下去,子子孙孙传下去。”
一条通往景区的柏油路从村前绕过,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高家台分销店就坐落在马路旁边,店主人是张金堂的儿子张俊峰。
“在父亲的影响下,长大后也投身供销事业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社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供销社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父亲经常告诉我们,供销社的发展成果是用一条条扁担挑来的,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55岁的张俊峰说,“扁担精神”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山扁担”等品牌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打响了知名度,成为助农致富的金钥匙。
斑驳的货架、陈旧的算盘,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物品丰富的商超。在张俊峰的分销店里,除了日用百货,还有各种山货。在此购物的村民提着一篮子油盐酱醋,高兴地说:“之前靠扁担送货上山,现在‘家门口’就有商店,很方便,农副产品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
张滨彬每次从扁担精神纪念馆回家,总要到分销店去看看,问问村民的生活需求,提醒父亲及时补货。
张滨彬是张金堂的孙女,今年24岁,从信阳农林学院毕业后就回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上班。她以自己扎实的学识,很快成为一名扁担精神纪念馆的讲解员。
“受爷爷、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供销事业,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说到回家乡,姑娘眼里闪着水光,白皙的脸上有一种幸福感,她甜甜地笑了,“我就是恋家。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家乡的发展潜力很大。”
张滨彬头脑灵活,适应能力强,接待的团队最多的一次有五六十人。面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她都能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游客连连点头称赞。
“爷爷那一代,供销社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父亲在爷爷的影响下,也投身供销事业。如今,我有幸成为供销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看着爷爷和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责任感。”张滨彬说,“在我们家,供销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更是一份融入血脉的情感,一份跨越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自从张俊峰和张滨彬来到供销合作社上班,张金堂经常过去“视察”工作,嘱咐他们几句。
“供销社就是咱们的家,我们这一代人,把家收拾好了,你们要好好经营这个家,让老百姓相信咱供销人。”每次返程,张金堂看到供销合作社的门店,都恋恋不舍。他想多看一眼实实在在的供销人,看一看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三代人的供销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联姻电商:点燃发展引擎
随着消费者对特色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需求也在增加。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将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土特产品的消费需求。
“石板岩地区有丰富的山货、特色手工艺品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为电商销售提供了多样化的货源。”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电商负责人申月表示,“供销社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与当地的农户、手工艺人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在开展电商业务时,能够快速组织货源,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申月的母亲早年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收购站当会计。从小在供销合作社家属院长大的他,深受母亲的影响,对供销合作社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他变身“城归”,回到家乡,做起了电商。
“在供销社送货上山的同时,把老百姓的山货收上来,进行加工,通过电商把货卖出去,再通过游客口碑及微信公众号转发、抖音直播等形式,扩大‘山扁担’的影响力。”石建宏说起电商,很是兴奋,“对于农副产品,我们委托厂家进行深加工,推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干菜、果干、特色农产品礼盒等。”
“新疆、黑龙江、海南、内蒙古等地消费者非常喜欢太行山的山货,黄小米、黑小米、绿小米、山木耳销售量最大。其中,最大的一单是内蒙古的客户,他通过红色研学来过石板岩,前几天一次性网购了4000多元的山货。
为加快电商事业发展,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将本地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进行挑选分类、精细加工,把“山扁担”“扁担情”注册为商标,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在电商发展过程中,年轻人用‘扁担精神’挑出了新业态,将传统农副产品转化为电商IP、文旅IP,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杨安兴说,“我们要把‘扁担精神’传承下去,把石板岩的供销情结融入电子商务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扁担精神’已成为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走过了70多年风雨历程的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如今虽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的扁担情怀依旧。
“我们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将争当‘扁担精神’的传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在连接城乡、搞活流通、繁荣市场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扁担精神’在新时代愈加闪耀。”杨安兴说。
2023年8月15日,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童孟进到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进行调研时指出,70多年来,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三农”工作同步、与农民需求同步,认真践行“一任干给一任看,一任接着一任干,党员干部做模范,干部职工跟着干”,体现的是坚强党性,展示的是为民情怀。“扁担精神”是河南乃至全国供销合作系统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把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发扬好、宣传好、传承好。
一场小雨悄然降临,滋润了太行山的花花草草。晨曦初现,雨声渐渐停歇,天空开始展现雨后的容颜。云层被雨水洗涤得更加洁白,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画布,等待着阳光的点缀。
仰望这片雨后的天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仰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招牌,清新醒目、熠熠生辉、芳华再现。
山腰中,一位老者在绿树和褐石中的山间小道上,弓着腰,挑着担,缓慢前行——那是老供销人,一大早来镇里的供销批发点进货,赶在中午之前,备货完毕,迎接游人。
一根扁担,两个竹篓,挑的是人间芳华,挑的是永不落伍的“扁担精神”。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