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5大结局已经不可避免,50岁以上老年人要注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4:50 2

摘要:说到后遗症,很多人以为那是“虚惊一场”,只需调养两天。可真相是,它像“钉子户”,赖在身体角落里不走。有个浙江义乌的老木匠,60来岁,阳了一次,半年后每天睡十个小时还喊累,拿锯子的手都抖。医生一查,不是神经出问题,就是血管在悄悄“闹罢工”。

新冠已经不是新闻,可它留下的“尾巴”却比正事儿还要难缠。病毒本身像个“过路财主”,走得快,但在身体里挖下的“坑”却填不平。

为啥有人感染后一年还能浑身乏力、健忘如风?为啥有些原本健健康康的五十岁乡亲,染了之后就像换了个人?难道病毒真能“翻篇”,人却永远回不去从前?

新冠并非只是一场感冒,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装的,不只是肺炎,还有心脑、免疫、精神各路麻烦……

说到后遗症,很多人以为那是“虚惊一场”,只需调养两天。可真相是,它像“钉子户”,赖在身体角落里不走。有个浙江义乌的老木匠,60来岁,阳了一次,半年后每天睡十个小时还喊累,拿锯子的手都抖。医生一查,不是神经出问题,就是血管在悄悄“闹罢工”。

根据2023年《柳叶刀·传染病》发表的一项纳入全球3900余例病例的纵向研究显示,新冠感染后一年内,超过20%的50岁以上人群出现了长期记忆障碍、睡眠紊乱、情绪波动等症状。这些变化,看似不疼不痒,却像“水滴石穿”,慢慢把人耗干。

有人说:这不就是老了?可问题是,这种“老”,来得太快,太突然,像是按下了快进键。

东北有句老话:“人老先老腿,腿老先老血。”可这回不是腿先出事,是心和脑先“抗议”。新冠病毒早已不满足只在呼吸道里打转,它的“野心”扩展到了血管系统。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直接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微血栓,增加心梗、中风几率。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血管弹性本就下降,病毒一搅和,等于火上浇油。

有个河北唐山的退休矿工,阳过一回,三个月后突然半边脸麻木,送医才知是轻微脑梗。医生说,这种情况在中老年群体里越来越常见。不是病毒本身致命,而是它点燃了潜在病灶的导火索。

人这一身免疫系统,本该是保镖,结果新冠一来,它反倒“叛变”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团队研究发现,部分中老年人在感染新冠后,自身免疫系统会误伤正常细胞,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风湿、红斑狼疮甚至甲状腺功能异常

这就像村里请了个看门狗,结果它咬了自己人。免疫紊乱不是表面风平浪静,而是身体内部的“窝里斗”。有些人阳过后,半年内反复感冒、皮肤发炎、肠胃问题不断,其实就是免疫系统出了岔子。

记性差、睡不着、焦虑、耳鸣、幻觉……这些症状背后,很多时候不是老年痴呆,而是新冠后遗症在作怪。

国外一项横跨16国的综合性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穿越血脑屏障,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区域,引发所谓“脑雾”现象。

一个湖南的退休女教师,阳过之后经常忘记钥匙放哪儿,讲课时常常“断片”,总怀疑自己得了老年痴呆。可经过脑电图和神经功能检查后发现,是神经炎症引起的功能性障碍。医生说,像这种“假痴呆”在中老年女性中越来越常见,不可小觑。

说到底,病毒我们拦不住,但身体的底子可以打得更扎实。正所谓“人怕伤心,树怕伤根”,免疫力就像老树的根,扎得深,病就少。

在饮食上,南方潮湿地区的老人,脾胃虚寒,可适量增加小米、薏仁等健脾食材;北方干燥区域的中老年人,则更适合多吃些润肺的梨、百合、银耳

而运动方面,一项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牵头的队列研究指出,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5次以上,可以有效降低新冠后免疫紊乱引起的炎症水平。这不是说走路能治病,而是它像“扫地僧”,默默清理身体里的垃圾与毒素。

再忙也得挤出时间动一动,哪怕是站在屋檐下伸个懒腰,也比坐着发呆强。

新冠最隐秘的一手,是它对身体代谢系统的干扰,常常让人“阳过一场,人胖三斤”。

这是因为病毒干扰了线粒体的能量供给系统,让脂肪代谢效率下降,肌肉合成受阻。久而久之,肥胖、糖尿病、脂肪肝接踵而来。

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30%的中老年人群在感染新冠三个月内出现血糖异常,即便此前从未有糖尿病史。这不是巧合,而是“代谢重编程”在暗中操控。

所以不只是“吃少点、动多点”那么简单,更要关注蛋白质摄入与肌肉保护。尤其是北方冬季饮食偏油偏咸,建议适量加入豆制品、鸡蛋白、鱼类等高质量蛋白,帮助维持肌肉代谢的正常节奏

前四种结局,或多或少还能察觉,但第五种最狡猾——它不是病,却比病更像病。很多人阳过之后变得“心事重重”,总觉得头晕脑胀,体力下降,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医院查不出什么毛病,家人也以为是“矫情”。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生理综合反应,被称为“功能性躯体症状障碍”(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它是一种“假性病态”,但症状真实。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观察数据显示,在50岁以上女性中,这类功能性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8.6%,多与新冠后的焦虑、孤独、缺乏锻炼有关。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可心药不是药,是陪伴、是理解、是生活节奏的调理。

很多人以为抗疫结束了,健康就恢复了。可事实上,这场“后新冠战役”才刚刚开始。病毒留下的,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改变”。

老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省。”这场疫情给每个人都敲了警钟,别再把“健康”当成理所当然,别再觉得“年纪大了,病就多了”是天经地义。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提前布局,把健康的“墙基”打牢,让病毒、慢病、衰老都靠边站。

资料来源

[1]王志强,李玉兰,陈琳,等. 新冠病毒感染后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研究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2):1123-1129.
[2]张静,彭丽娜,胡伟,等.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影响及机制探讨[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3):234-239.
[3]李佳,宋芸,王晓霞,等. 新冠病毒对中老年人群免疫及代谢影响的队列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6):621-626.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