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这个地方和越南隔海相望,却与越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4:23 2

摘要: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山心、巫头,这三个地方共同合称“京族三岛”(京族语/越南语:người Kinh Tam Đảo)。这片有着迷人地理风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据2023年数据,中国京族人口约3.4万。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往事史

◎思恩编辑部(阿素喇)

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山心、巫头,这三个地方共同合称“京族三岛”(京族语/越南语:người Kinh Tam Đảo)。这片有着迷人地理风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据2023年数据,中国京族人口约3.4万。京族三岛的常住人口中,京族人口占96%,有约1万左右京族人生活在此。

京族三岛地处中国大陆与越南交界处,与越南仅一水之隔,巫头、万尾二岛和越南距离极近。它们背靠十万大山,面向南海北部湾,由海水冲积而成,呈独特的“品”字形分布。曾经,它们是遗世独立的海岛,后来因围海造田和筑堤引水等人类活动,逐渐与大陆相连,成为了半岛。

环绕三岛的是长达13公里的海滨沙滩——金滩。这里的沙子细软金黄,沙滩宽度在10-20米之间,海水洁净碧蓝,浅水区宽阔平坦。

▲京族三岛位置

▲氵万 尾金滩 /阿素喇 摄

(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象郡管辖今越南北部及广西西部,京族三岛所在的防城港沿海区域首次被纳入中原王朝行政区划。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国,将象郡分置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同时在今广西设合浦郡,京族三岛一带归属合浦郡管辖。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于古森峒分茅岭立铜柱为汉界,并留部将黄万定、禤纯旺驻守钦州时休峒。

唐朝建立后,在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后改安南都护府)统辖越南北部,钦州隶属岭南道,京族三岛所属的“八峒”地区(旧时钦州有如昔、时罗、贴浪三都,三都统辖着如昔、时罗、贴浪、思勒、河州、罗浮、澌凛、古森八个峒,称为“三都八峒”)实行羁縻州制度,由当地豪酋担任峒主,接受唐朝封号并纳贡。此时的中越边界以自然地理为界,行政中心设于如昔峒(今东兴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岭南政权更迭加速,越南北部趁机走向事实独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静海节度使曲承裕割据安南,建立地方政权,开启了越南的“自主王朝”。968年,交趾丁部领建大瞿越国,被宋太祖封为“交趾郡王”,中越形成藩属关系。此时钦州与交趾边界因“三不要地”(广东、广西、越南三方均无意管辖的贫瘠地带)存在而模糊不清,京族三岛所在的“钦州西部八峒”名义上属广南西路钦州,但实际管控依赖当地土司

▲北宋时期江平镇等地/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1052年,侬智高反宋失败后,部分京族(时称“越人”)渔民为避战乱,从越南涂山、海防等地乘渔船沿北部湾东行,定居于防城港沿海的澫尾、巫头附近,成为首批大规模迁入的京族移民。这些移民以捕捞、晒盐为生,形成分散的渔村聚落。

元朝灭宋后,安南陈朝表面臣服,实则维持独立。元廷虽设“征交趾行省”,但并未实质控制越南北部。钦州八峒仍由黄氏土司世袭统治,与安南的边界纠纷因元朝重心在北方而未被重视,京族移民持续通过海路迁入三岛周边。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朱亮祖进军雷州、廉州等地,重建明朝政权并更换当地官衙印信。当时,钦州八峒因地处偏远、溪洞交错、地广人稀,明朝政府认为不宜授予新印信,遂罢免峒主改设峒长,引发了峒主们不满。

明朝建立后,试图恢复对安南的直接统治。1407年,明成祖朱棣平定安南胡朝,设交阯布政司,将越南北部纳入版图,钦州八峒也隶属其管辖。然而,安南反抗不断,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因财政压力撤废交阯布政司。

同年,钦州西部的澌凛、罗浮、了葛、古森四峒峒主黄金广等人趁机叛明,依附安南。黄金广联合古森峒黄宽、鉴山峒黄子娇、博是峒黄建等,裹胁时罗峒,共五个峒、九十九条村、二百九十二户、二千四百多人口背叛明朝,投降安南并请求封官。安南后黎朝黎利欢迎他们,封黄金广等为官并赐世袭,继续驻守原地。

此后,安南调整当地行政区划,将贴浪都置于新安州管辖,将如昔都改隶万宁州,并将永安州迁至时罗都佛淘泾巡检司旧地(今越南芒街)。“三不要地”被安南后黎朝蚕食,如昔巡检司被迫北迁至钦州大直圩(今广西钦州大直镇)。

1511年(明正德六年),一支京族从越南涂山乘木帆船东渡,在澌尾岛登陆,建立村社并立宗祠。据澌尾《树约》记载:“承先祖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洪顺为越南后黎朝年号,对应1511年),这是京族在三岛建立稳定聚落的明确记载。

1540年,安南莫登庸政权迫于明军压力,将嘉靖年间叛附的五峒(含今江平、东兴部分地区)归还中国,明廷复设如昔巡检司,驻今东兴那梭村,重新确立对三岛及周边的管辖。但此时中越边界仍以“三不要地”为缓冲,双方均未建立清晰界标。

16世纪后期,越南郑阮纷争加剧,安南王为换取明朝支持,将北仑河以北至江平地区归还中国,钦州知州在此设“防夷关”,派兵驻守。然而,因明朝国势日衰,对边疆的实际控制仅限于沿海据点,三岛渔村仍处于“半自治”状态,与越南沿海的贸易、通婚从未间断。

▲明代时期江平镇等地界限绘制/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代前期江平镇等地界限绘制/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朝建立后,对边疆实施“因俗而治”,清初为防范反清势力,实施海禁政策,在钦州设如昔、长墩巡检司,严禁沿海居民出海。三岛因地处偏僻,成为流民与渔盗聚集区,清廷遂于1728年(雍正六年)将分茅岭至北仑河一带划归钦州,设北仑汛、白鸡汛驻兵,强化对京族聚居区的管控。

此时期,更多京族从越南涂山、海防迁入三岛,与先期定居的汉族、壮族形成“隔海而居、渔耕互补”的格局。京族以“拉大网”“浅海捕捞”为业,同时向清廷缴纳“渔课”,逐步纳入王朝贡赋体系。

1802年,阮福映建立越南阮朝,试图恢复对“三不要地”的控制,与钦州土司多次发生冲突。1858年,法国炮击越南岘港,开启殖民进程;1874年《甲戌和约》签订后,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法军势力逼近中越边境。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中越边界勘定成为核心议题,包括京族三岛在内的归属成为了激烈的外交与军事博弈。

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订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粤越段划界,提出四条方案:

第一线:以十万大山至丈二河为界,割占安南广宁省大半领土,恢复汉唐旧疆;

第二线:以思兴水流域为界,控制广宁西部,保障钦州湾防御纵深;

第三线:沿思兴水东岸至芒街入海口,将山心、巫头、澫尾三岛及江平、竹山划归中国;

第四线:以现状控制线为基础,维持争议区临时管理。

张之洞力主第三线,其依据包括:汉代马援铜柱为界的历史遗迹、清代钦州户籍与税契、越南国王1870年明确否认对九头山等岛屿的管辖等。他特别强调:“三岛及江平为海防要地,若弃之则钦州无险可守。”

1886年,中法勘界大臣邓承修与法国代表狄隆在芒街会谈。法方先以武力占领江平、白龙尾,声称“兵力所得,断不轻让”,后又以“地名差异”“越南收租”为由狡辩。邓承修援引《大清一统志》《钦州管辖图》及英法十年前绘制的界图,证明三岛自明以来属中国。

面对中方证据,法方转而提出“以岛换陆”:中国放弃九头山等岛屿,法国归还江平。张之洞反对以商埠换领土,主张“寸土必争”,但清廷最终妥协,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

陆界以北仑河至芒街为界,三岛及江平、竹山归中国;

海中以茶古社(万注)以东为界,九头山(越名格多)归越南。

1890年,双方竖立46座界碑,京族三岛的主权以国际法形式正式确立。

界约签订后,中法又于1890—1893年签订《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第二图界界约》,细化边界走向:

陆界:从东兴至峒中,以河心、山脊为界,明确嘉隆、北市等村寨归属;

河界:规定河道改道、沙洲新生时的管辖原则(“近某国则属某国”);

争议处理:对狮子岭、坑怀岭等军事要地,双方以“实测海拔+历史归属”为依据划定。

至此,京族三岛(澌尾、巫头、山心)及其周边约350平方公里土地(含江平、竹山等)完全划归中国,岛上3000余京族渔民成为清朝国民,需缴纳田赋、参与科举,三岛成为边防的重要据点。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防城县江坪镇和京族三岛等地(《广东舆地全图》)

▲知乎 宁南左侯制图

▲1935年地图,京族三岛的巫头、氵万尾,隐隐可见“安南村”字样

▲蓝色:广西与越南的中越边境线,绿色:云南和越南的边境线。

▲京族博物馆 /阿素喇 摄

▲京族博物馆,京族(土黄色)在东兴分布位置 /阿素喇 摄

▲《东兴市志》:江平镇 /阿素喇 摄

此后,京族人民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其语言受到粤语、壮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城方言,同时保留了使用汉字和字喃、哈节等民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广西经济发展的出海口问题,1952年,广东省的钦州(包括京族三岛)、北海被划归广西,京族三岛正式成为广西版图的一部分。京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被称为“越族”也有称“安南人”或“唐人”的,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意为“心向北京”。

(二)

京族的语言与越南语紧密相关,中国京族所讲语言和越南京族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口音等方面的差异。越南语鼻音重,喜欢喉咙发声,而中国京族口音则干脆利落,推测可能是受了汉语影响;也有人指出中国京族说的越南话有部分发音像南越音,但整体语气又偏北部。

在京族三岛,当地除了京族语言,白话(钦廉片)在这里也广泛使用,部分人还会说普通话、客家话等。防城港地区的方言众多,像白话、客家话、壮话、瑶族话、京族语(越南语),甚至还有夹杂越南语的白话方言。当地的白话具有独特的口音,钦廉片口音的特色之一是有大量的“漏风”口音,特别是两腮漏气音。

京族三岛的部分居民语言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切换多种语言。不少人能在普通话、白话和京族话之间无缝切换。不过,现在中国京族年轻人会越南语的逐渐式微。

哈节是中国京族最独特的节日,越南京族不过此节。关于哈节起源,有镇海大王杀死蜈蚣精,民众建哈亭纪念演变而来的传说,也有“哈”意为“歌”的说法。在哈节这天,京族民众身着盛装,通过京语诵读和歌声迎神、祭神、坐蒙、送神,祈求平安出海、渔业丰收、祛除疫病、生活顺遂。

京族传统服饰别具一格,女性常穿的奥黛类似中国旗袍,但剪裁更宽松,裙摆较长,一般开叉至腰部,两侧开叉处绣有精致花边,多为丝绸质地,颜色鲜艳,搭配斗笠,美观且实用,是劳作和出行常见装扮。有人好奇中国京族怎么会穿现代化的奥黛,现代奥黛是越南在19世纪把京族传统服饰改良而成的。这可能和文化相互影响有关,就像国内朝鲜族模仿很多韩国流行文化一样,中国京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奥黛和日平衣。

▲京族博物馆,京族服饰 /阿素喇 摄

▲京族博物馆,祖宗牌位 /阿素喇 摄

▲京族博物馆,民间宗教神像 /阿素喇 摄

▲京族博物馆,墙画 /阿素喇 摄

在建筑方面,京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这是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具有防潮防虫的功能。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通风透气,用于存放农具、渔具或圈养牲畜;上层住人,布置简单实用。虽然现代建筑逐渐增多,但部分干栏式建筑依然保留。

高跷捕鱼是京族特有的捕鱼方式,渔民踩着高跷在浅海捕鱼,远远望去如在海上行走,虾灯捕虾也是传统技艺,夜晚渔民在竹筏上挂虾灯,利用虾类趋光性捕捞,虾灯闪烁。

过去,京族三岛经济主要依赖传统渔业,当地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鱼类、虾类、贝类等海产品。然而,传统渔业受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京族人民的生活也因此不太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发展海水养殖产业,专家传授先进养殖技术,帮助建立现代化养殖场,养殖虾、蟹、贝类等,大大提高了海产品产量和质量。

近年来,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京族三岛大力发展旅游业。京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吸引着大量游客,他们可以欣赏传统歌舞表演,品尝特色美食,如海鲜粥、海鸭蛋、卷粉等。京族三岛建成“京岛旅游度假区”。

此外,京族三岛利用与越南相邻的地理优势和京族人民的语言优势,积极开展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涵盖海鲜、水果、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与越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喃字是京族文化的一部分。喃字是用汉字做底发明的,要学习喃字需先认识汉字,例如“三”在越南语是“ba”,喃字是“巴三”两个字拼一起。不过,现在喃字逐渐冷门,面临失传的境地,越南废除了喃字,中国京族也基本不用传统喃字了,都使用标准汉字。虽然有人建议国内京族大学特学喃字,以保留传统、记录少数民族的历史,但也有人认为喃字太难写,写一个字要认识两个汉字,不仅记型又要记意,不如用汉字。

▲江平镇路边的喃字文创牌 /阿素喇 摄

▲京族博物馆,喃字对照表 /阿素喇 摄

在日常生活中,京族三岛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当地不同年龄段的人语言能力有所差异,一些老人只会普通话和白话。

如今,京族三岛的年轻一代生活方式有所变化。年轻一点的现在都不住岛上了,在北海、防城买房的不少。

在与越南的关系上,虽然京族在中越两国都存在,但中国京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强调自己是中国的京族人。尽管中越京族语言相通,但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上,中国京族有着自己清晰的定位。

从历史上看,越南曾被中国中原王朝直接统治1000多年,2000年来一直使用汉字,直到被法国殖民。越南语虽然受到汉语影响存在大量汉语借词,但其语言底层基础和汉语不同,属于南亚语系,和高棉语(柬埔寨语)是兄弟关系。中国的壮族、布依族、侗族、傣族和泰国、老挝同属侗台语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不是一个语族。

▲氵万尾金滩,送一个编辑画的蓝胖子 /阿素喇 摄

本文参考:【1】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选》编辑组编. 广西社会科学院论文选[M]. 1982;p51-58:“如昔都”归属考&肖德浩。【2】来自 孙挺进著. 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 下[M]. 2016;p684-692;【3】与越南隔海相望,小众物价低、好玩又好吃,这座边境小城才是真宝藏 原创 念茄茄 Feekr旅行 2021年01月31日;【4】中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为何从越南迁移到广西生活? 原创 环球情报员 环球情报员 2023年08月26日 【5】知乎:为什么晚清广东地图西南角有一块外国飞地呢? 宁南左侯 回答。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