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 200 亿!十月稻田缘何从“米业顶流”跌落谷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4:15 2

摘要:2023 年 10 月,十月稻田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近 200 亿港元。然而,截至 2025 年 5 月 20 日,其股价仅为 6.27 港元,与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相比,跌幅近 80%,市值大幅缩水约 230 亿港元。即便公司在 2024 年发布

2023 年 10 月,十月稻田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近 200 亿港元。然而,截至 2025 年 5 月 20 日,其股价仅为 6.27 港元,与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相比,跌幅近 80%,市值大幅缩水约 230 亿港元。即便公司在 2024 年发布了实现扭亏为盈且高增长的财报,依然未能扭转股价下跌的趋势。这场市值雪崩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致命困局?

线上红利耗尽,线下突围无路

曾经助力十月稻田崛起的传统电商渠道,如今正面临红利消退的困境。2024 年,十月稻田在京东、天猫等综合电商平台的收入为 23.8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16%,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从 2023 年的 58.4% 骤降至 41.6%。以抖音为代表的线上自营渠道收入虽达 12 亿元,同比激增 159%,占比从 9.6% 大幅提升至 20% 以上,但这类兴趣电商平台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营销费用,并通过直播带货、KOL 合作等方式引流,费用率远高于传统电商的“人找货”模式。2024 年,十月稻田的销售及经销开支高达 5.14 亿元,同比增长 58.5%,远超其线上业务近 9% 的增速。

于是十月稻田加大线下布局,包括现代商超、直接客户、经销网络等渠道,2024 年占比已达 37%。但线下渠道对其而言挑战重重,一方面,从线上 To C 模式转向线下 To B 模式,生意本质回归贸易商模式,除直接客户外,现代商超等渠道存在多个分销层级,利润率极低;另一方面,金龙鱼、中粮等粮油巨头在线下渠道布局成熟且强势,如金龙鱼 2024 年的经销商数量接近 1 万家,覆盖了 120 万个终端销售网点,相比之下,十月稻田在规模与渠道掌控力上难以抗衡。

高端梦碎:大米失速,新赛道难挑大梁

在市场定位上,十月稻田主打高端大米业务,曾凭借五常大米、东北大米等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然而近年来,其核心大米业务增长逐渐乏力。2023 - 2024 年,营收分别为 38.3 亿元、40.14 亿元,同比增速仅 5.8%、4.8%,与早期双位数高增形成鲜明对比。2023 年大米业务毛利率降至 11.5%,较 2020 年下滑 3.75 个百分点,大米销售单价从 2020 年的 7.3 元 /kg 降到了 2022 年的 6.1 元 /kg。

在当前消费市场环境下,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愈发倾向于追求性价比,而金龙鱼推出乳玉皇妃稻香贡米、福临门推出稻花香大米,纷纷介入高端大米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十月稻田的高端化叙事遭遇现实挑战。为突破大米业务瓶颈,十月稻田进军玉米赛道,2024 年玉米营收为 8.15 亿元,同比增长 523%,占总收入比例从 2.7% 提升至 14.2%,成为公司扭亏为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玉米业务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强度的线上渠道投入、市场尝鲜红利期以及 2023 年低基数,后续能否持续高增存在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承担起公司业务转型的重任。

疯狂分红与失败投资,寒了投资者的心

此外,十月稻田管理层的资本操作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2022 年,公司向创始人王兵夫妇授予了价值 6.91 亿元的股份奖励,致使当年亏损扩大至 5.6 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突破 100%。2023 年,公司净亏损 6500 万元,却仍分红超 3300 万元。2024 年,公司斥资 3.6 亿元入股茶百道,投资成本为 16.34 元 / 股(约 17.5 港元 / 股),高于茶百道上市当日最高价,这笔投资大概率已止损离场。

这种高额分红和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导致公司留存收益不足,影响了研发、渠道建设等长期投入,动摇了资本市场的信心,自 2024 年 10 月开始,虞锋、沈南鹏、刘强东等早期股东在解禁后纷纷减持。同时,公司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家族化,被市场质疑公司治理透明度不够以及经营决策缺乏外部制约,还引发了较高的员工流失率(据 ESG 报告,2023 年为 41%,北京地区更是高达 57%),削弱了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十月稻田股价下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渠道红利消退、市场定位面临挑战以及管理层资本操作引发质疑等多方面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困境。未来,十月稻田若想扭转局势,需要在渠道拓展与优化、业务转型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投资者的信心。

来源:蓝鲨消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