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汉经济版图上,江汉区始终是耀眼的坐标:以全市0.3%的土地贡献7.65%的GDP,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五分之一,每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达57.09亿元。但亮眼数字的背后,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
5月19日
《长江日报》整版报道:
美育江汉·品读书香
从经济密度到人文厚度的升维实践
以下为报道全文
↓↓↓
长江之畔,百年商脉奔涌不息。三镇之心,千年文脉历久弥新。
在武汉经济版图上,江汉区始终是耀眼的坐标:以全市0.3%的土地贡献7.65%的GDP,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五分之一,每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达57.09亿元。但亮眼数字的背后,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
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江汉区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觉醒”。
今年,江汉区持续推进“15分钟阅读圈”,以文化惠民为导向,让高品质阅读资源触手可及;以全域覆盖为目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创新融合为路径,将阅读空间与商业、休闲场景有机结合。该区每平方公里就有2处公共阅读空间,是武汉名副其实的“全域书香城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近年来,江汉区创新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三维体系。2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6个博物馆、5个城市书房、35个金桥书吧、17家书店、21个安静书桌点位织就全域阅读网络,点亮了新时代高品质文化供给的“江汉智慧”。
从霓虹璀璨的江汉路到碧波荡漾的西北湖,从金融塔楼到市井街巷,书香浸润的不仅是城市空间,更是书写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的范本: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装饰品,而是驱动未来的核心引擎。
“过去拼楼宇高度,现在还要比文化厚度。”江汉区有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该区城区转型的深层逻辑。《江汉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要,积极打造文化赋能的卓越江汉”,将文化软实力提升至与经济发展同等的战略地位。
■ 立体书香矩阵:从商圈云端到街巷湖岸
全域阅读场景构建“美育江汉”
4月27日,湖北发布文化创新战略行动方案,强调坚持文化惠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凝聚全省人民奋进“支点建设”的精神力量。在此背景下,江汉区的阅读实践正成为生动注脚。
在日均客流超40万人次的江汉路步行街,上海三联READWAY华中首店如一座“文化地标”。4000册免费借阅书籍与万物社设计师作品展陈相映成趣,落地窗前的阅读者与窗外熙攘人群构成奇妙对话。
该书店负责人刘龙坦言:“我们不是‘蹭流量’,而是用文化重构商业生态。”他介绍,书店以年均300余场文化活动、89%青年客群占比、1.8亿次文化内容传播的成绩,成为全国首个跑通“内容生产+运营”闭环的文化综合体。自入驻江汉路商圈4年来,沉浸式阅读和文化体验吸引超百万青年走进书店。距这里1公里外的六渡桥下,即将开业的汉口长江书店也将为市民提供复合式文化阅读新空间。
在高楼林立间,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绿洲”。位于武汉中山广场写字楼19层的境自在书店,已扎根11年,它以“云端书房”的姿态,为青年白领开辟精神栖息地。这里虽少见畅销书,但每月举办的“周三有约”“相约在书店”读书会总能吸引年轻人踊跃参与。
2020年落户西北湖畔的德芭与彩虹书店,则将阅读融入城市生态美学。“低头看书,抬头看湖”成为日常写照,5000余种科普主题图书与200余款自然主题文创相得益彰。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集主题书店、城市书房、公益读书会、出版工作室、科普教育基地和人文艺术课堂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在江汉区街头巷尾,近500张“安静书桌”为市民提供阅读之所。创业者吴菲在区文明实践中心的书吧里一边学法语一边完成她的项目计划书:“这里比咖啡馆更能让我专注,书桌虽不大,却能承载我的梦想。”数据显示,“安静书桌”83.3%的使用者为35岁以下青年,他们用阅读和学习丈量着理想的维度。
从“嵌入商圈”到“占领云端”,从“嫁接自然”到“渗透街巷”,江汉区构建起“立体化阅读矩阵”,重新定义着城市功能,让每个角落都可阅读,让每次驻足皆有收获。
■ 全民阅读生态:阅读融入生活
打造从个体到群体的精神家园
在国家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江汉区积极践行“书香是一种氛围”的理念,构建起全民参与的“书香共同体”,让阅读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精神追求。
在江汉区,一场以“全时、全龄、全域”为特色的全民阅读浪潮正蓬勃兴起。4月,江汉区启动的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以创新多元的形式,将阅读融入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其中,“书页间的巡游”系列活动尤为亮眼,通过“致现任的一封信”“分享阅读之美”“墨香寻踪计划”三大子活动,为市民搭建起以书会友、以文传情的互动平台。
在“致现任的一封信”图书漂流活动中,来自10家书店的600余本图书开启了在江汉的奇妙旅程。翻开这些流转的书籍,扉页上不仅有温馨的推荐语,更有江汉区委宣传部精心设计的纪念章。一位读者惊喜地发现:“原本以为是错放的二手书,仔细一看竟是充满温度的阅读邀约。”诙谐的留言在读者间传递,思想的火花在书籍流转中碰撞。
“书页间的巡游”阅读场景主题活动更是别出心裁。在公园读一本“热血的书”、在博物馆读一本“历史的书”、在广场读一本“自然的书”以及在楼宇读一本“生活的书”,这些精心设计的阅读场景,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邂逅书香,真正实现了阅读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4月30日,江汉区博悦幼儿园以“书香染童心,书韵伴成长”为主题,通过“寻美—悟美—创美”的阅读路径,全园师生一起感受城市的美和文化韵味。幼儿园负责人杨健蛟感慨:“阅读会像一盏明灯,照亮小朋友们的成长之路。”
在江汉区汉兴街道民航里社区,“书”适圈的打造让居民能走进社区阅读空间分享读书感悟、互荐经典好书。一位居民说:“我们每个月都会在社区亲子阅读空间参加读书活动,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在江汉,阅读的传承从未间断。始于1987年的“金桥”读书评书活动,从最初20余人的座谈会,发展成为几十万人参与的文化盛事。历经三十余载岁月沉淀,“金桥”不仅成为江汉区的文化金字招牌,更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类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名片。
4月10日,在汉口文体中心的金桥书院,84岁高龄的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用地道的武汉方言带来《江汉记忆与文化情怀》专题讲座。讲到动情处,老先生即兴评唱,铿锵有力的嗓音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江汉,阅读已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通过构建全域阅读场景、打造全民参与的“书香共同体”,江汉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精彩篇章。
■ 文化引力场:吸引高端人才与企业
软实力驱动城区“发展升维”
当阅读成为城市基因,文化便转化为发展的硬核竞争力,书香正成为吸引高端要素的“强磁场”。
4月28日,江汉区楼宇“同心读书会”活动在新世界国贸大厦举办。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波、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曙光,围绕《货币的真相》,探讨江汉现代服务业创新路径,激发与会者对楼宇经济价值创造的深度思考。活动现场,戴德梁行、通联支付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受聘为首批“新华合伙人”,实现从经典诵读到资源对接的转化。
如今的江汉区,正以书为桥,搭建沟通平台,让企业诉求有回应、发展有支撑;以书兴业,将读书会凝聚的智慧转化为招商合作的强劲动能。
这种文化赋能的效应在企业落户中愈发显著。2023年底,帆书(原樊登读书)湖北运营中心落户江汉区中心书城,作为在湖北拥有200余万读者用户、500余个企业客户的知识服务平台,帆书湖北运营中心负责人刘志凯坦言:“选择江汉,正是看中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庞大的市场潜力。”
他介绍,其服务对象覆盖国央企、事业单位及众多上市公司,这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强烈需求,与江汉区打造“书香企业”的目标高度契合。而江汉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总部型企业和年轻活力的消费群体,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高端人才选择扎根,创新企业争相落户的背后,是对江汉区文化品格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正是最优营商环境最持久的竞争力。
如果说“读书”是凝聚智慧的“磁场”,那么遍布江汉的文化地标则构成了滋养城市精神的“生态系统”。后襄河畔,武汉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青铜器特展连日满场,环后襄河科技文化融合创新产业带汇聚着武汉图书馆新馆、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等重要文化场所,见证着市民从“商业消费”到“文化消费”的需求升级。有文化学者评价:江汉正从“商业心脏”进化为“文化大脑”。
站在这里的摩登大楼俯瞰,江汉区的天际线勾勒出别样的风景:一侧是30栋亿元高楼折射的经济之光,一侧是星罗棋布的书房点亮的精神之火。从一张阅读网络到全民精神共振,从文化场景营造到营商环境升级,江汉用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攀升,更是文化海拔的抬升;城市转型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是人文价值的重塑。
来源:长江日报
来源:一点资讯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