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涧,扬州企业这样打造产业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4:12 1

摘要:每天清晨七点,位于清涧县城九座花园小区铺面的“扬州小厨餐饮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两个肉包一个菜包”“一笼肉包带走”“再加一份猪骨汤面”……随着客人点单声的此起彼伏,“扬州酱肉包+陕北小米粥”混搭成了清涧街头的一道早餐风景。

每天清晨七点,位于清涧县城九座花园小区铺面的“扬州小厨餐饮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两个肉包一个菜包”“一笼肉包带走”“再加一份猪骨汤面”……随着客人点单声的此起彼伏,“扬州酱肉包+陕北小米粥”混搭成了清涧街头的一道早餐风景。

扬州早餐走进清涧县的背后,是苏陕协作连续多年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的必然结果,也是因为扬州人戴兴泉在清涧县把食品产业链做成了一个闭环。从面粉加工到挂面生产,再到后来的熟食加工、冷链运输和如今的餐饮开张……几年来,在扬州经开区和清涧县的共同支持下,清涧县雅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清涧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农业龙头企业。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最南端的清涧县,不仅是《沁园春·雪》的诞生地,更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石板之乡。进入新时代,随着苏陕对口协作持续发力,这座黄河岸边的陕北小城迈出了发展前行的强劲步伐。

2017年起,在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江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清涧县形成对口帮扶。2020年2月,在扬州的倾心帮扶下,清涧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乡村振兴和产业帮扶从此成为清扬两地共同面对的话题。

2020年上半年,扬州经开区对口帮扶清涧县联络组干部在一次考察消费协作时发现,以清涧为代表的陕北几个县生产的挂面品质非常好,而且东部大部分地区普遍喜欢吃挂面。于是他们萌生了为清涧县招引一家挂面生产企业的想法。江苏人戴兴泉此前在扬州主要做人防工程,他一直很关注苏陕协作,随后在扬州帮扶干部的动员下,他来到清涧考察。

实地考察后,戴兴泉认为到清涧县投资可以帮革命老区做些事,于是在联络组的牵线下,和清涧县宽州镇韩家硷村联合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清涧县俊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合作协议,韩家硷村提供厂房场地,戴兴泉出资购买生产线设备、负责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2024年1月,俊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挂面生产线正式运营投产,以收购当地农户种植的小麦和蔬菜等作为原辅料,采用石磨工艺结合相应的生产技术,实现挂面零盐、零添加剂,真正做到绿色健康。目前,企业开发的菠菜挂面、胡萝卜挂面、南瓜挂面、荞麦挂面等多款蔬菜和杂粮挂面市场反响较好,各地订单不断涌入。

工人正在检验挂面质量

走进位于清涧县韩家硷村苏陕协作产业园内的俊雅农业挂面厂,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严谨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挂面在流水线上有序地进行着剪切、烘干、塑封包装等工序。据了解,这里的挂面日产量可达2吨,其中挂面礼盒因包装精美和口感筋道爽滑,备受市场好评。

挂面厂的成功坚定了戴兴泉继续在清涧投资的信心,他通过市场调研又注意到了清涧黑毛土猪产业。

清涧县黑毛土猪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黑珍珠”,凭借鲜美肉质和丰富营养,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清涧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清涧黑毛土猪生态养殖业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指导文件,成立清涧黑毛土猪产业联盟,设置养殖补助、政策性价格保险等9项专项政策,深化“龙头企业+科技支撑+村集体+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科学育种、绿色养殖、定点屠宰、精深加工、多元销售协同发展,将更多养殖户嵌入产业链中,带动该产业迅速发展。

俊雅集团熟食工厂

在扬州经开区对口帮扶清涧县联络组的协调下,2025年1月,俊雅农业黑毛土猪预制菜项目正式投产销售。该项目由清涧县俊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以黑毛土猪为原料的特色预制菜品,生产销售优质酱包、黑猪油、肉类卤菜、狮子头、东坡肉等产品。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其中省级苏陕资金1400万元,建设3500平方米的无菌无尘标准化车间,建立年产1500万份狮子头、年产3000吨肉类卤菜的全自动生产线等。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和西安等地。

“如果不是苏陕协作,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来清涧投资兴业,不会想到要做农业,扬州的老百姓也就吃不到清涧的优质黑毛土猪肉啦!”戴兴泉经常对来访的人介绍说。

为了在源头上把控预制菜项目的品质,形成产业闭环,在联络组的建议下,戴兴泉今年又投资建设了生猪养殖厂和饲料厂。企业将仔猪在现代标准化养猪场里饲养到60斤后,交给当地农户饲养。企业要求养殖户对仔猪进行散养,也就是俗称的“跑山猪”,猪在黄土高坡上自由奔跑,有助于提高猪肉的紧实度和口感。企业提供仔猪、饲料、保险,成猪出栏后保底10元/斤回收,农户每头猪纯利润约500元,户均年养50头可零风险增收2.5万元。

此外通过盘活当地废弃的“今朝饲料厂”,企业与青岛一家饲料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利用清涧60万亩红枣林的落地废枣(因落雨导致红枣霉变无法销售)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小麦等制成猪饲料。当地弱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可以通过收集废枣卖给饲料厂换取收入,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带农益农的双赢。

清涧县扬州印象展示销售中心

为了让清涧黑毛土猪走出陕北、走向更广阔的东部市场,丰富扬州市民的菜篮子,在联络组的协调帮助下,这家企业在扬州建成3000平方米冷库,并购置8辆冷鲜车,将清涧黑毛土猪肉运至扬州销售,售价18元/斤,远低于同类产品市场平均价35元/斤,两地群众可在清涧县特色农产品扬州示范店和清涧县扬州印象展示销售中心购买到黑毛土猪肉和相关副食产品;同时将扬州特产返销榆林,让清涧百姓也能尝到江南美食。通过联络组协调,企业还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邀请该院相关专业师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线上销售,通过电商直播推广黑毛土猪肉及清涧红枣、小米等农产品。

戴兴泉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因此在企业成立之初,他就坚持聘用清涧籍大学毕业生,目前已有75名毕业生在俊雅农业就业,月薪达5000元,远超县域内平均水平。

戴兴泉坦言,尽管这些年轻人缺乏行业经验,但通过车间磨练、门店服务等基层锻炼,未来可晋升为店长或管理者。他认为,只有经历过基层,才能做好管理。这样既解决本地就业,也能为企业后续的扩张储备人才。戴兴泉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农民有钱赚,让消费者吃得起健康食品,让人才有稳定就业、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两地经济共同受益。”

清涧县委常委、副县长、扬州开发区对口帮扶清涧县联络组组长石宇表示,在扬清两地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俊雅农业的“全闭环产业链”模式在清涧落地生根、发展壮大,通过不断延伸农特产品产业链条,实现了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的转变,串联起农业、加工、餐饮、物流等多个产业,不仅盘活了清涧县的特色资源,更通过两地双向联动,让广大清涧群众受益,增强了当地百姓的致富信心。下一步,联络组将会持续以产业合作为主导,找准结合点,为双方产业走出本地、导入当地打通渠道、搭建桥梁,通过招引项目、培育产业、促进就业实现富民增收、增强“造血功能”,探索一条用产业项目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为清涧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扬州经开动能。

对于未来发展,戴兴泉有一个宏伟的规划,他说要借助苏陕协作的渠道,一方面让清涧好的农副产品走入扬州的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计划未来会在榆林全域开设40家淮扬风味的餐饮门店,让陕北百姓足不出省就能品尝到淮扬菜。

推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