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上午,江宁区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自强与助残”主题访谈活动在江宁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通过自强模范故事分享、助残先锋经验对话及系列服务计划发布等环节,展现残疾人群体奋斗风采与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暖心实践,凝聚起全社会尊重、关爱、帮扶残疾人的共识。
龙虎网讯(记者 房宇龙)5月16日上午,江宁区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自强与助残”主题访谈活动在江宁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通过自强模范故事分享、助残先锋经验对话及系列服务计划发布等环节,展现残疾人群体奋斗风采与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暖心实践,凝聚起全社会尊重、关爱、帮扶残疾人的共识。
自强模范讲述奋斗故事,传递“向光而行”正能量
“生命的高度,从不取决于身体的残缺,而在于永不言弃的信念。”活动现场,四位残疾人代表讲述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激发广大残疾人不断拼搏进取。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区残疾人自强模范汪龙干19岁南下创业,却在事业上升期因病经历9次截肢手术。面对命运重击,他开过网吧、养过鱼塘,在社区帮扶下经营餐饮小店,更创办“弘善志愿服务中心”,带领团队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障群体送去温暖。“身体的残缺不是放弃的理由,我想证明残疾人同样能创造价值。”汪龙干的话语铿锵有力。
身残志坚的汪龙干,是近年来江宁区涌现出的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的缩影。那些勇立时代潮头的人群中,总有残疾人的身影。
视障大学生杨艺腾与母亲周红的故事,则诠释了“向光而行”的力量。尽管视力残疾二级,杨艺腾在区残联提供的平板助视器等辅助设备支持下,以超常毅力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新生。母亲周红不离不弃的陪读经历,更让观众看到亲情托举的深沉力量。
听障儿童母亲夏雨婷用多年坚守,为女儿打开“有声世界”。从申请人工耳蜗到陪伴孩子开口说话,从一字一句的语言训练到支持女儿站上演讲台,夏雨婷以柔韧之力击碎命运坚冰。“当孩子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我知道所有的坚持都值得。”现场播放的夏雨婷女儿视频中,小女孩自信的笑容感染了全场观众。
助残先锋分享爱心之举,用担当作为铺就融合之路
如果说自强模范的故事是照亮人心的火种,那么助残先锋的实践则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架起桥梁。“我们建立残疾人培训机制,根据身体条件定制岗位,让残疾职工在平等尊重中实现价值。”南京油管厂副总经理孙厚伟分享了企业30年安置近200名残疾职工的经验,该企业作为南京市唯一的全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基地,用行动诠释“授人以渔”的助残智慧。
在东山街道骆村社区,星光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刘睿打造了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我们创办残疾人艺术团,开发手工艺品制作项目,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发光的方式。”刘睿介绍,其侄子受助残氛围感染,已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服务,助残精神得到延续。
江宁区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沛然深耕精神障碍康复领域十年,牵头实施31项康复项目。“我们通过社区融入训练、家庭支持计划,帮助精神障碍者重建社会连接。”他呼吁公众用科学认知破除偏见,“精神残疾更需要理解与接纳,而非标签化排斥。”
暖心政策护航平等权益,用实际行动让爱心延续
近年来,江宁区推出系列温暖人心的务实举措,为残疾人办好事、解难事,让残障人士共享红利与成果。
从“访企拓岗”挖掘残疾人就业机会,到组织律师团队进社区普及维权知识;从开展残疾预防筛查,到组建无障碍督导队优化公共设施……活动现场发布了《全区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计划》,十项举措涵盖就业扶持、康复服务、法律维权、无障碍建设等多维度,着力破解残疾人急难愁盼。
“助残事业需要制度保障与全民参与。”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江宁区推出残疾人就业补贴、教育补助、康复救助等政策,以政策创新护航残疾人平等权益。
访谈尾声,残疾人亲手制作的丝绒花束被赠予嘉宾,寓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由残疾人制作的工艺品,既是匠心的见证,更成为爱心接力的纽带。
此次“自强与助残”主题访谈活动,既是社会爱心的大集结,更是助残理念的再升华。未来,江宁区残联将持续开展助残扶残志愿服务活动,在残疾人康复就业、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面用心用力,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