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鱼竹村位于珙县珙泉镇北偏东方向,幅员面积18.2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942户3086人。这里是苗、彝、哈尼、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同时,鱼竹村的竹产业、蚕桑产业、民宿及农家乐等慈善资源丰富,还荣获了多项荣誉。
基本情况
鱼竹村位于珙县珙泉镇北偏东方向,幅员面积18.2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942户3086人。这里是苗、彝、哈尼、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同时,鱼竹村的竹产业、蚕桑产业、民宿及农家乐等慈善资源丰富,还荣获了多项荣誉。
在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鱼竹村面临着慈善组织数量少、专业人才短缺、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本项目紧扣“慈善+乡村振兴”主题,通过慈善赋能、慈善共融、慈善共行、慈善共治四大服务板块,致力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独具特色的慈善村品牌。
亮点做法
(一)慈善赋能,提升村民技能水平
深入探寻鱼竹村的能人巧匠,运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手段,梳理出涵盖竹编、芦笙制作等领域的非遗能人名单,为特色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实际需求,围绕竹工艺品制作、书法、剪纸等内容精心组织技能培训活动。项目实施期间,共开展3场培训活动,吸引了90人次参与。培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助力留守妇女掌握更多实用生产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进而增加经济收入。
(二)慈善共融,促进民族团结
挖掘鱼竹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展芦笙、苗绣、蜡染等苗族文化技艺活动3场,参与村民95人次,形成了非遗传承、农户增收、乡村振兴的全新发展模式。结合春节、妇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假日,面向鱼竹村居民开展文化活动3场,累计参与人数达438人次,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通过“石榴籽工作室”这一平台,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慈善共行,推动慈善行动
以党员、村民骨干、志愿者、热心居民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孵化培育志愿型、功能型社区社会组织3支,成员共计50人,并对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开展赋能培训主题活动2场。聚焦“慈善助老”“慈善助幼”“慈善助困”三大方面,策划并发布“鱼竹善行”慈善微公益创投项目3个,由鱼竹村社区自组织承接执行,共计开展活动6次。面向鱼竹村困难群体,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开展上门慰问、走访等活动共计10场,每场直接服务8人次,累计服务80人次,切实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四)慈善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鱼竹村慈善基金1支,制定鱼竹村慈善基金运营管理制度1套,引入各类社会慈善资源,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激活慈善活力,壮大慈善基金。结合鱼竹村儿童之家活动室,打造1个鱼竹村慈善小屋,内设游玩区、阅读区等,营造出慈善场景。与珙泉镇中学合作,带领学生开展插秧实践主题的研学活动1场。链接鱼竹村爱心商家企业、爱心人士,组织开展公益募捐主题活动,链接款物等资源超过15万元,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取得成效
(一)宣传倡导成效显著
通过非遗文化传承、技能培训、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有效传播了慈善理念,增强了村民的慈善认知和参与感。省级以上正规媒体报道共10篇,显著提升了鱼竹村慈善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社会效果突出
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队伍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困难群体帮扶活动累计服务80人次,切实改善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的生活状况。
(三)社会影响深远
项目动员了多元主体参与志愿活动,形成了共同参与慈善的良好局面。通过资源整合与链接,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