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顺德,作为粤剧发源地之一,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这里曾孕育出千里驹、白驹荣、马师曾等粤剧巨匠,诞生了影响深远的粤剧流派。在顺德的土地上,有一处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大良文秀社区的顺德粤剧团旧址,这里将活化为黎子流与粤剧文化展示中心暨顺
前言:顺德,作为粤剧发源地之一,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这里曾孕育出千里驹、白驹荣、马师曾等粤剧巨匠,诞生了影响深远的粤剧流派。在顺德的土地上,有一处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大良文秀社区的顺德粤剧团旧址,这里将活化为黎子流与粤剧文化展示中心暨顺德粤剧团旧址展览馆,成为传承发扬顺德粤剧文化的载体。顺德融媒推出系列报道,讲述与顺德粤剧、顺德粤剧团相关的那些往事。
“粤剧曾经给了顺德人滋养,这是顺德人共同的开心记忆。”说起粤剧,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顺德区牡丹戏曲艺术团团长、佛山市非遗项目(粤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丰仪老师话语中总有无限深情。
结缘粤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顺德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村中凡有喜庆必请大戏。“我妈妈那代人最大的文娱享受就是看粤剧,”何丰仪说,正是这种朴实的民间艺术氛围,在她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何丰仪生长在伦教羊额,村里大喇叭经常播放红线女《三娘教子》《刘胡兰》等粤曲,耳濡目染下,她学会了唱粤剧的发音。她还记得,一次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合唱训练,老师听到她的声音后说:“何丰仪,你去唱粤剧最合适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她正读初中,顺德粤剧团、顺德文艺宣传队这两个当时顺德最大的文艺团体来招人,每个学校只招一男一女,结果她很快便被顺德粤剧团相中,收入团内。
后来,剧团恢复排演传统古装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她还记得,当时在伦教678那条街上的大会堂演出,大受欢迎,连窗户外都趴着很多人观看,顺德粤剧步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辉煌年代
何丰仪曾先后在顺德、佛山市粤剧团任正印花旦。她回忆说,当时佛山有很多县级粤剧团,有的才十多人,顺德粤剧团有五六十人,属于“大班”。剧团人少的只能做“梁山伯祝英台”,顺德剧团人多,而且很多能文能武,可以做《智取威虎山》《白蛇传》等剧目。
类似《白蛇传》这样的剧目,如果舞台太小还演不了,她介绍,光是一场白蛇与法海的水斗,就要动用到很多演员参与。剧团还聘请了省里面的专家指导舞美,他们那时候在广州泡上一个多月。精湛的做手(演技)、扎实的把子功、韵味十足的唱功、辉煌夺目的布景灯光,精彩的演绎,赢得广州观众的满堂彩。
何丰仪1986年转入佛山市粤剧团后,还受顺德粤剧团邀请,加盟参与香港演出。“当时我们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的《孽海情花》《杨继业招亲夜战七星庙》,就是在粤剧团旧址排练的。”她介绍,香港新光戏院是粤剧人的艺术殿堂,顺德粤剧团在此连续演出了十届,“当时几威水!”
顺德粤剧团《白蛇传》《钟无艳》所演出之处,座无虚席。她还记得,剧团曾在能容纳观众几千人的南海会堂连演40多场,从而在顺德艺坛的史册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粤剧传承
“顺德粤剧是顺德人的深刻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何丰仪听说顺德粤剧团旧址即将迎来活化,她认为很有意义,希望通过老一辈艺人的回忆,让年轻一代了解顺德粤剧诞生了粤剧五大流派,也曾“一票难求”,影响无数人,从而喜欢上粤剧,并积极参与传承粤剧文化。
她介绍,粤剧是岭南文化瑰宝,学习粤剧好处很多,不仅粤剧唱词引用了唐诗宋词,语言优美,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而且粤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学习练习粤剧也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身心。而传承粤剧文化,关键在于学习老一辈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郎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何丰仪拜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郎筠玉为师。她回忆说,郎筠玉晚上11点多看完自己演出,还来到后台,叮嘱她第二天一早过来,要给她抠表演细节。
这位戏路宽广、青衣花旦皆精的表演艺术家,即便功成名就后仍坚持延请京剧教师精进技艺。正是老一辈艺术家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精神,激励着她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并将这份匠心传承给新一代粤剧人。
顺德是粤剧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也有着深厚基础。如今,在顺德均安、容桂等镇街,粤曲、粤剧传承氛围浓厚,当年热衷学习粤剧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文艺滋养中成才,这让何丰仪颇感欣慰,她期待顺德粤剧团旧址的活化,成为传承顺德粤剧文化又一有力力量。
策划/顺德融媒记者王茂浪
文/顺德融媒记者黄文静
图/顺德融媒记者何冠洪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