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作家| 骆驼:跟着吴老师去访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2:00 1

摘要:练习书法的第一贴就是《峄山碑》,小篆习练的第一贴。多少年,只是在纸上看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早就有心看一下原碑是如何刻画的,今日在老师带领下,能看一下原碑也算人生幸事。

跟着吴老师去访碑

骆驼

一个春日的早上,我们同在广场练习八卦掌,春伟兄告诉我,计划去邹城看峄山碑,问我是否去,其实早就有此意,推掉一切杂务,八点多登上访碑的路程。

练习书法的第一贴就是《峄山碑》,小篆习练的第一贴。多少年,只是在纸上看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早就有心看一下原碑是如何刻画的,今日在老师带领下,能看一下原碑也算人生幸事。

春伟兄是我高中同学,也是我的书法老师,平时早上在一起练习八卦掌,亦师亦友。前些时,给我发了一个链接:“山东金石书法遗迹游——跟着倪文东教授赴齐鲁访碑游学”的活动。练习书法好多年,碑贴都是印在书本上,真正的原碑贴没有看到过,有心报名,但一看报名费,七八千,对我来说有些架手,便打了退堂鼓。吴老师自幼喜爱书法,跟随洪厚甜老师学习多年,书造诣比我这初学者深厚的多,亦从不从钱物上来考虑,计划参加,但种种原因最终也未成行。他与组织者联系得知,今天是他们游邹城市博物馆看峄山碑的时间,便计划今天赶过去,希望运气好的话,在看碑的同时,也能蹭一下流量。

九点左右我们驾车前行,上路前,我往包里塞了那本《古代碑帖释文全解》,翻看介绍,得知,《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据《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今济宁邹城《峄山刻石》篆刻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吴老师让我临的第一本字帖就是《峄山碑》,他演示的圆润对称的笔划,挺拔有力的线条,优美的书写姿势深深吸引了我,也成为我学习书法的第一步。路上,春伟兄介绍了自己从事书法学习的起因多是受外祖父一家的影响,外祖父的父亲是个前清秀才,楷书写的比较好,外祖父是个教师,在接泊浪一带教书为生,几个舅父虽然不是书法大家,但字写的整齐,性格也多温和,母亲受家风影响,也知书达礼,性格温柔慈爱,在妯娌们中威信最高,最受老人待见。可见文化影响的重要。汶上服务区,我们换了驾驶。虽然离邹城不远,但我从没到过邹城,春伟兄却如数家珍,说济宁不怎么出名,但下属的两个县级市去全国著名,一个是曲阜,因孔子故里三孔而著称,另一个便是我们要去的邹城市了,全国百强县之一,亚圣孟子故里,对书法爱好者来说,峄山碑的诞生地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在满怀期待中再行一小时,终于到达邹城市博物馆。

已是十一点半,我们停好车,办好入馆手续,站在大厅,有些不知方向,春伟兄往右一指,走过一个过道,有标示,刻石厅,正对门厅的,是一块石碑,看到上面熟悉的篆字,心中一颤,心想,这大概就是峄山碑了,果然,“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在字帖上,每三个字在一起,每日摹写,以为是三个字一句,后来,看书发现是四字一句,今日仔细看碑文注示,更是一个印证,“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屏住呼吸,仔细地拜读碑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下面碑刻损毁厉害,有些字迹已经经历岁月的侵蚀,变得模糊不清。刻石呈竖长方形,四面刻字,有一人多高。正面、右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我们观摩许久,默默向这一书法瑰宝致敬!离开峄山刻石,两三米远,便是有“从篆书到隶书里程碑”之称的莱子侯刻石,“公元16年,新莽政权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子良为特使,召集百余人举办封田祭祀活动。为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特请人撰文立碑,莱子侯刻石形成”。此石在山间沉积近2000年,无人识其珍贵。自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被王中磊发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年又由藤县、邹县的三位秀才访得,三人在碑石右侧刻跋文,记述寻碑经历。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先生得知后,重金将莱子侯刻石收入孟府,直到2002年落户邹城博物馆。刻石有天凤三年字样,此时隶书尚处在原始、质朴阶段,字形、笔划略存篆书意味,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从篆到隶的里程碑”

转身继续参观其他刻石,多为汉代石刻,据介绍,这里为汉代石刻的发源地,刻石的题材广泛,结构精美,线条流畅,充满想象力,一幅幅石刻精美绝仑,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一幅“泗水取鼎画像石”印象深刻,正中刻一石拱桥,上置高杆,两侧数人拽绳捞鼎,刚出水的鼎中伸出一蛟龙将绳索咬断。画面左侧刻有一重檐四阿顶阙,左右各坐两人,阙上方和画面右上方刻有瑞鸟和仙人伺凤。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取九鼎,迁之于秦,迁鼎途中其一鼎沉于泗水。其余八入秦中,画像石中的泗水取鼎的故事就取材于此。据《史记》和《水经注》记载,周显王42年,九鼎之一沉没于泗水深潭中。始皇28年,秦始皇在东海求仙,返回途中路过彭城时发现该鼎,秦始皇大喜,认为鼎的出现是天命归秦的好兆头,即命数千人入泗水打捞,当人们从河中找到鼎用绳子即将拉上岸时,忽然鼎中伸出一龙头咬断绳索,捞鼎以失败告终,捞鼎的失败,也讽寓秦王朝的短命是出于天意。其他的画像石多出土于墓葬,正因为在地下,才免遭破坏,得以保存。

随后,我们参观了邹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增长了不少青铜器知识,参观了二楼的孟子馆,主要展示亚圣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故事和成就。走出博物馆里已经快两点,在馆中不觉饿,出门时已经饥肠辘辘。出门开车右行,三转两转,竟然转到了孟府孟庙景区门口,我们在门口找家饭馆简单地吃了碗面,继续游孟府孟庙。在景区门口,我们购买了景区票,同时购买了一套电子讲解器。

我们先进孟庙,据《三迁志》记载: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后因濒受水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计重修达38次,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建筑群以亚圣殿为主体,呈左右作对称式排列,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我们对古代建筑是门外汉,只是赞叹于古建筑的精美宏伟和院内古树名木的挺拔沧桑。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孟庙的碑刻,在孟庙有“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遍地诗”的说法,在孟庙孟府孟林众多碑刻中,最宏伟雄大的莫过于《御制孟子庙碑》了。这通碑刻矗立于孟庙二进院落承圣门东,外罩以绿瓦重檐歇山式碑亭,立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 年),通高5.90 米,碑额高1.70 米,宽1.64 米,碑身高3.20米,宽1.44米,厚0.54米。碑身左、右各浮雕四游龙,每龙各戏一珠,跃跃欲出,并间以浮雕云纹,碑阴与碑阳雕刻同样纹饰。碑文为楷书,遒劲典雅,主要赞颂孟子“承先圣,正人心”的历史功绩,为擅长书法的清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体现了清朝对孔孟思想儒家之道的尊崇。碑下的赑屃的头和尾都被抚摸的油光发亮,当地有正月十六有“摸摸大龟头,一年不用愁,摸摸大龟腚,一年不生病”的说法。在碑亭的旁边是孟母三迁祠碑、孟母断机处碑、子思子作中庸处等著名五通碑,在众多碑刻中,还有一块比较引人注目应该是元代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以蒙古八巴思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学价值。此时,我们购买的电子解说器时断时续,后来干脆罢工。此碑的保护远不及康熙御碑,向导游咨询,她告诉我们,上面涂了一层保护膜,不怕风吹日晒。我仔细抚摸了一下,没有摸到保护膜的痕迹,也许是太高级我没有摸出来。据统计仅此碑林就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整个孟庙有秦汉至明清历代碑刻350多块,有篆、隶、行、草、楷书等多种字体,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记述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在一个偏僻的小院里,在一块影壁墙上看到一首诗:“邾 城 旧 里 记 三 迁 , 银 榜 朱 扉 大 道 边 。 行 地 江 河 疏 圣 派 , 谈 天 奭 衍 闭 言 筌 。 洙 流 影 借 金 铺 日 , 峄 嶂 雲 生 画 栋 烟 。 北 望 孔 门 元 只尺 , 千年海岳想真传 。”,初看从书法角度看实在一般,心想也许放之偏院的原因吧,再仔细一看落款,于慎行的名字使我大吃一惊,回来网上一查,还真有这首诗,不过与墙上的诗略有不同,“邾 城 旧 里 记 三 迁 , 庙 貌 弘 开 大 道 边 。 行 地 江 河 疏 圣 派 , 谈 天 奭 衍 闭 言 筌 。 洙 流 近 映 金 铺 日 , 峄 嶂 高 含 画 栋 烟 。 北 望 孔 门 元 咫 尺 , 明 禋 终 古 侍 雕 筵 。” 谁对谁错,录之请读者考证吧。再一块引人注目的当属“仁廉公勤官箴碑”,这是孟庙里一通罕见的四方碑,它四面刻字,每面突出一个主题,分别镌刻了仁、廉、公、勤四项箴文,此碑系明万历年间邹县知县梁州彦所立,以激励同僚和自己廉洁勤政。现在大力倡导廉政教育,当之为官者应该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仔细阅读一下碑文,对照一下,难道我们共产党员还不如封建之官吏吗?试看当今被查处之贪官,相比之下,也许应该为之汗颜吧!

看完孟庙再看孟府,与之前看到的孔府有些差距。不过在一个研学的小院里,看到拓印的招牌,便拐进去,里面摆些传统的桌凳看着倒像是研学的教室,但没有研学的人,桌凳的对面靠墙摆着些准备售卖的香囊之类文化用品,嗅到香囊散发的香味,我们准备买些带回去。一个女子正在往扇面上写字,春伟兄心有所动,便提出试试,女子开始有些不放心,让他先在其他纸上试试,刚写了两个字,那女子便急忙让春伟兄写,并开玩笑地说最好能把后边那一大摞写完。我们也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可以以写扇换取香囊,或者是不是可以打个折?那女子倒实在,连说不行,即使写完也不能打折,这是老板的规定,不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写完出来,决定到铁山摩崖去看看。

铁山摩崖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称号,位于铁山之阳。我们导航到铁山公园的东门,停好车,我们进入公园,此时我的手机没电,公园门口有个充电口,我决定在此充会电,春伟兄先去,大约十几分钟后,我心急急忙前往,公园依山而建,林木丰茂,环境清幽,有不少附近的居民在此游玩休憩。我打听摩崖的方位,热心的路人指给我一条捷径,不必绕个大弯,上上下下翻过两个不大的山梁,见到一块平地,有几个人在休息,再问时,那人用手一指,那不是么?不由有些汗颜,顺手望去,有个栅栏围的大块的岩石,原来摩崖就在眼。旁边有块宣传栏是关于摩崖的介绍,据介绍,铁山摩崖刻经刊刻在一整块花岗岩石坪上,刻于南北朝时期“皇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刊刻者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僧人安道一,在东平湖附近的洪顶山上,就有安道一法师刊刻的“大空王佛”巨幅大字,见到安道一法师的名字突然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整个摩崖被铁栏围了一圈,但并没有看到什么大字。走过去,吴老师正在拍照,他说走了一圈,也没看到什么,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模糊不清也是正常,我也有些于心不甘,从左边上去,右边下来,反复观看,有些地方隐约有些字迹,但没有看到号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大字,也许是观察的角度不对吧。回到吴老师身边,他告诉我,不在于看到什么,到了,也是一种感受!

徘徊良久,留影纪念,天色已晚,吴老师晚上还有约,我们意犹未尽地踏上归程,结束了紧张而收获满满的一天!

作者简介:田开沐,笔名骆驼,台前县打渔陈镇田庄村人,从事过教育、广播电视、组织、人防、党史史志等工作,喜欢书法、旅游、运动、写作和文史,爱好多而无专精,偶尔写些自娱自乐的小文章。

来源:东阿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