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品鉴夏朝篇-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7 17:26 1

摘要:启是禹之子,部分传说(如《天问》《淮南子》)称启为禹与涂山氏之子,其母因禹化为熊而化为石,启破石而生,赋予其神话色彩。据《山海经》记载,启曾上天取得《九辩》《九歌》等乐舞,并将其传播至人间,被视作早期礼乐文化的推动者。禹去世后,他通过武力击败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

启是禹之子,部分传说(如《天问》《淮南子》)称启为禹与涂山氏之子,其母因禹化为熊而化为石,启破石而生,赋予其神话色彩。据《山海经》记载,启曾上天取得《九辩》《九歌》等乐舞,并将其传播至人间,被视作早期礼乐文化的推动者。禹去世后,他通过武力击败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君主。这一变革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确立了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度,夏朝由此成为中国首个世袭王朝。

启继位后,有扈氏以“尧舜举贤,禹独传子”为由发动叛乱。启在甘地(今河南洛阳西)发布《甘誓》,强调“奉天罚罪”,最终击败有扈氏,巩固政权。此战不仅确立了启的统治合法性,也为世袭制奠定了基础。启放弃阳翟(今河南禹州),迁都至安邑(今山西夏县),并设立官吏、军队等国家机构,初步形成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此举标志着国家雏形的出现。启统治后期生活腐化,沉迷享乐,导致武观之乱(其子或弟武观叛乱)。尽管叛乱被镇压,但暴露了世袭制早期的权力继承问题。

启的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被视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的形成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分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部分文献(如《孟子》《史记》)称启“贤能敬承禹道”,通过严于律己(粗茶淡饭、尊老爱幼)赢得民心,甚至被神话为能与天帝交通的圣王。甘之战中,启通过《甘誓》强化军纪,利用“奉天伐罪”的政治宣传凝聚人心,展现了早期国家统治者的策略。

启以武力夺权,被批评为“德薄之人”。《战国策》《墨子》等文献指责他“淫溢康乐”,沉溺享乐,导致政治腐败。后世学者(如顾颉刚)指出,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可能已流于形式,启的夺权不过是权力斗争的表面化。伯益因效仿前人“避让”而失去政权,凸显禅让制的局限性。世袭制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剧社会不平等,为后世王朝的剥削制度埋下伏笔。

夏启的事迹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复杂过程:他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者,也是权力斗争的胜利者。其历史评价的两面性,反映了从原始民主向专制统治转型中的矛盾。尽管其统治存在争议,但世袭制的确立无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后续数千年的王朝更迭。

来源:历史人物品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