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祁连山下的生态屏障带上,张掖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以改革创新的笔触书写绿色发展答卷,交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高台样本”。
在祁连山下的生态屏障带上,张掖市生态环境局高台分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以改革创新的笔触书写绿色发展答卷,交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高台样本”。
缩减审批流程,提升环评效能,以“生态标尺”保障项目精选优育。紧盯环评审批关键节点,不断优化再造审批流程,推行网上办理和环评“云评审”,实现环评项目“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健全完善“三减”审批机制,减材料上,充分运用工改系统联审联批,大幅度减去已关联电子证照材料,仅保留报批申请和环评报告;减环节上,对污染影响小的建设项目,豁免办理环评手续,采取“二合一”“打捆审批”“承诺审批”环评审批模式;减时限上,通过事先评估判定、三方座谈交流、聘请环评顾问、现场实地踏勘等措施,将报告书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到20个工作日,报告表缩短到 7个工作日。提前介入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对政策性开发性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由建设单位作出书面承诺,项目落地后依法依规补办环评手续;水利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和保供煤矿项目,环评审批不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食品制造等20类行业环境影响报告表实行告知承诺制,环评文件审查、受理、公示后直接审批。
推行全链管控,筑牢生态屏障,以“三项机制”守护绿色发展空间。一是创新实施“三专+网格+行业”监管机制,每两人一组与181家企业“联姻结亲”,强化了日常检查、问题整改、咨询服务和帮扶指导,科学构建了县、镇(工业园区、行业)、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监管网格,并将193个监管对象划分为化工、建材、污水处理等8个行业,设置行业专管人员,实现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统一的高度融合。二是创新实施“五区一面源”综合监管机制,将县域污染源按地域划分为盐池工业园区、南华工业园区、合黎工业集中区、自然保护区、新能源产业区5个区域和1个农村面源,实行领导划片包干、专责人员编组下沉,围绕林、草、地、水、垃圾固废、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禁烧、检察建议书等环境问题整改,确保年内实现全领域、全地域、全覆盖执法监管。 三是创新实施分级分色分类监管机制,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及各企业环保信用情况等,将所有监管对象分为ABCD4个等级,对应红橙黄绿4色,实行分级分色差别化监管,对A、B级红、橙色监管对象落实月、季检查制,C、D级黄、绿色监管对象每半年检查一次,并实行年度等级升降机制,引导企业争做环境保护“领跑者”,让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厚植环保理念,优化服务质量,以“精准滴灌”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主动向企业宣传灌输生态环保理论,组织辖区内43家重点企业代表举办企业环保守法专题培训班1期,有力提升企业生态环保意识。实行“两专”窗口服务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生态环境专项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坐班服务。推行“六个一”服务模式,第一时间和招商企业电话交流,详细询问项目建设内容、发展规模、工艺流程、用地用能等信息;采用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项目单位提前做好项目选址、环评办理、质量控制、风险防控等工作,最大限度地让企业少花钱、快办事;精心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办理指南》,明确了办理程序、申请材料、编制流程、办理时限等7大类30小项注意事项,让企业一看就懂、拿来就用、用必有效;严格落实环评编制“两必到、三见面”要求,组织环评编制工程师、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一起深入项目现场实地踏勘,大大提高了环评审批质效;项目备案、公司注册后,及时送达《建设项目环评环保要求对接告知书》,最大限度让企业少操心、少跑腿;择优选派业务能手、聘请省内专家和行业精英,成立环评审批服务团队,专人提供从项目立项、备案开户到工艺路线评估、环评报告审核等重点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帮办服务,切实做到了“帮”有温情、“代”含暖意、“办”出高效,让服务更贴心,让企业更舒心。(周凤君)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