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病史:患者外院前查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结节,大小15x13mm,考虑肿瘤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复查胸部CT史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及类结节、磨玻璃密度小结节,拟行手术治疗。
肺功能极重度受损患者胸科手术可视喉罩麻醉一例
一、病史资料
患者男,62岁,168cm,60kg
主诉:因“发现左肺上叶结节5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外院前查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结节,大小15x13mm,考虑肿瘤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复查胸部CT史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及类结节、磨玻璃密度小结节,拟行手术治疗。
既往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否认其他病史及过敏史等。
术前诊断:1、左肺上叶结节:肺癌cTN0M0 IA期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拟行手术: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备淋巴结清扫或淋巴结采样术)
二、术前检验检查
肺功能:极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FVC 2.13,占预计值57%;
FEV1 0.84,占预计值28%;
FEV1% 39%,占预计值47%
222:46.4mmHg,Lac:3.1mmol/L,余指标无明显异常胸部CT:气道无明显偏曲、狭窄
三、术前访视
麻醉专科查体
患者诉COPD病史多年,长期居家氧疗,喜半卧位,活动后气促明显。
MET<4。屏气试验:平均18.33秒(3次试验结果均<20秒)。
ASA 分级:III级心功能分级:I-II级
四、麻醉计划
气道工具
可视喉罩,备支气管封堵器
小潮气量双肺通气
全凭静脉+口咽部气道表麻,全程BIS监测
镇静:TCI丙泊酚+右美托咪定
镇痛:TCI瑞芬太尼+舒芬太尼
肌松:罗库溴铵——特异性拮抗药
麻醉诱导:诱导前行气道表麻,诱导后行前锯肌平面神经阻滞
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神经阻滞
术后:神经阻滞,按需单次静脉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
麻醉复苏,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拔除喉罩,安返原病房或ICU
五、麻醉预案
喉罩移位 通气不良
调整喉罩位置,若反复移位和(或)通气不良,则改插7.5#单腔气管导管:先在支气管软镜引导下经喉罩通气通道行声门及声门下气道表麻,后拔除喉罩,可视喉镜或支气管软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
如进胸腔后发现胸腔粘连甚至闭锁,根据术者操作情况,间断短暂断开呼吸回路,若仍无法提供满意的操作视野和空间,则在可视喉罩镜头辅助下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行术侧肺单肺通气
单肺通气氧合不佳术中改行单肺通气后出现氧合不佳,当下若非纯氧吸入则提高吸入氧浓度,按需间断双肺通气
术毕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无法脱机或呼吸循环不稳定(包括手术并发症等任何因素),则带喉罩或气管导管送ICU继续监护
六、麻醉实施
预麻间
(未吸氧)SpO2:93%-94%,BP 134/82mmHg,HR 65-75 bpm。局麻下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行动脉血气分析(吸空气):PH:7.47,PaO22监测有创动脉压 BP 180-189/102-109mmHg;面罩吸氧,氧流量约1.5L/min,SpO2:98%-100%;HR 81-86 bpm;BIS监测,BIS值92-95。开始予患者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速度0.2ug/kg·h;2%利多卡因分次口咽部表麻。20min后,患者血压回降至150/90mmHg左右。
右美托咪定0.2ug/kg·h、TCI丙泊酚0.8ug/ml、TCI瑞芬太尼2ng/ml、舒芬太尼15ug、依托咪酯10mg、罗库溴铵30mg,后置入4#可视喉罩,行机械通气,容控模式(FiO2右美托咪定0.2ug/kg·h、TCI丙泊酚1.8-2.5ug/ml、TCI瑞芬太尼2-4ng/ml、按需间断静注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维持BIS于40-60。根据手术情况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
监视可视喉罩显示器,同时摆放右侧卧位,喉罩无移位,机械通气良好。
摆放手术体位后,超声引导下行左侧T5前锯肌平面阻滞,药物:0.5%罗哌卡因+40ug右美托咪定,共20ml。
手术开始前5min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Vt 360 ml、RR 14-18 bpm。胸腔镜穿刺器(通常称“戳卡(trocar)”)进胸腔前,短暂断开呼吸回路,建立胸腔镜通道后立马恢复机械通气。术中全程EtCO2维持于38-50mmHg。术者根据术前讨论及术中探查情况,实际术式为左肺上叶+下叶楔形切除,术中与术者密切沟通,在寻找目标切除结节过程,通过降低潮气量及提高呼吸频率设置,以提供较好术野,减少对患者肺的牵拉、钳夹、压迫等机械损伤。
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标本已下,FiO2调整为70%,5min后行动脉血气分析:PH:7.25,PaO22术程顺利,患者全程无发生低氧血症,SpO2:99%-100%,循环稳定,全程监视喉罩无移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后予患者行保护性肺复张。术中出入量:入量1100ml(晶体液),出量10ml(出血)
疼痛评分:
时点术毕术后1d术后2d术后3d术后无镇痛泵患者术后于病房无明显喘憋等呼吸困难表现,术后第3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
七、讨论
插管 V.S 非插管
常规插管非插管气道工具双腔支气管插管(DLT)或 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OLV) 喉罩通气(LMA)+ 自主呼吸或机械通气,结合神经阻滞依据
手术需求:单孔胸腔镜手术需术侧肺萎陷,提供清晰术野
隔离通气:防止健侧肺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同时避免术侧肺通气干扰操作
安全性:确保术中氧合和通气稳定,尤其对肺功能较差患者
手术简单性:楔形切除术创伤小、时间短,非复杂肺叶切除。
自主呼吸保留:避免肌松药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如肺损伤、术后咽喉痛)
对患者好处
精准通气:仅健侧肺通气,保障氧合。
术野暴露佳:术侧肺完全萎陷,便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气道损伤:避免气管插管导致的喉部损伤、声带麻痹。
加速康复:减少麻醉药用量;术后咳嗽反射保留,降低肺不张风险,缩短住院时间。
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尤其适合老年或合并症多的患者
本例患者术前多次肺功能检查提示极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既往多年COPD病史,长期氧疗,活动耐量差,轻度活动则气促,若采用常规麻醉方法,即单肺隔离+OLV,围术期发生低氧血症风险较高,且术毕患者是否能顺利脱机拔管也是麻醉管理重难点。
术前与主刀医生讨论协商,可接受手术全程患者双肺通气,且该手术无需保留患者自助呼吸,为降低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故术中通气模式选择双肺机械通气,根据情况,按需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隔离,如遇患者胸腔严重粘连术野不佳等。
气管插管 V.S 喉罩通气
通过实施充分的气道表麻,可以减少用于抑制插管反射所需的静脉麻醉药用量,降低静脉镇静镇痛药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术毕尽快脱机拔管。
而相比较于单腔气管,喉罩对气道的损伤和刺激较小,所需静脉麻药用量更小,且气道表麻位置仅限于口咽部和声门上结构,操作更简单,缩短麻醉时程。术毕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喉罩耐受性更好,更有利于判断患者术毕自主呼吸的氧合情况,从而评估拔管指征,更利于患者预后。
普通喉罩 V.S 可视喉罩
该手术全程需摆放两次体位,每次体位/头部角度变动,均需确认喉罩位置及通气情况,避免喉罩移位后导致气道损伤、通气不良、反复刺激致喉痉挛等情况。可视喉罩可全程直接监视喉罩位置、气道情况,更便于避免喉罩移位导致相关并发症。术中可能需置入封堵器或改气管插管,在监视器直视下,便于准确置入封堵器,以及行声门下气道表麻。
非插管麻醉的局限性
患者选择严格:需排除肥胖、困难气道、术中需广泛淋巴结清扫等复杂操作的手术。
术中风险:若出现大出血或需扩大手术范围,需紧急转为插管全麻。
总结
常规选择: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非插管选择:喉罩+控制呼吸/自主呼吸(适用于简单手术、心肺功能良好者,需团队经验支持)。
核心依据:手术复杂度、患者状态及麻醉团队技术成熟度。
临床决策需个体化,权衡获益与风险!
参考文献
1. Ambrogi V, Tajè R, Mineo TC. 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Wedge Resections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Thorac Surg Clin*. 2020;30(1):49-59.
2. Zhang K, Chen H, Wu W, et al. Non-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s. intubate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thoraci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684 cases. *J Thorac Dis*. 2019;11(8):3556-3568.
3. Hung MH, Hsu HH, Cheng YJ, Chen JS. Nonintuba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Thorac Dis*. 2014;6(1):2–9.
有
奖
投
稿
1.欢迎同行原创投稿,稿酬200元/篇
2.投稿>3篇以上,优先加入新青年高级技术群
3.投稿10篇以上成为新青年特约撰稿专家,获得新青年终身VIP
▼ 点击“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