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关喻国明教授的新闻热度不减,首先有人给他冠以“全球最高产的学者”,对此,喻国明教授自然不能认同,他首先否认自己是,因为他指出他的同事陈力丹教授比他发文还要多,而且以数据为证:喻国明教授在知网上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是1100多篇,陈力丹教授是1200多篇!看
最近有关喻国明教授的新闻热度不减,首先有人给他冠以“全球最高产的学者”,对此,喻国明教授自然不能认同,他首先否认自己是,因为他指出他的同事陈力丹教授比他发文还要多,而且以数据为证:喻国明教授在知网上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是1100多篇,陈力丹教授是1200多篇!看到这个数据,我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果然大佬的同事也是大佬啊!
很多对喻国明教授的新闻的评论都指向“学阀”这个方向,有人指出“广大青椒因非升即走需要文章”,暗指喻教授占用了期刊版面,挡了年轻人的路。喻教授对自己的辩解是“他常与人为善”,意思很明显,他根本不是什么学阀,也没有侵占别人的成果,所有的文章都有自己贡献的。对此,我真的相信,不仅如此,我更确信喻国明教授是深受学生爱戴和喜欢的老师,学生们不会认为受到喻教授的剥削和压榨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高产学者(虽然没有他这么高),他们总体上学术水平不低,社交能力更是超群,在学术界八面玲珑,纵横捭阖,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学生跟着也觉得与有荣焉!哪里还会觉得这是什么学阀?更多的是伯乐,是自己的恩人!我觉得喻教授所说的自己与人为善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很多文章未必是喻教授自己愿意署名,不过学生带上他的大名有利于发表,反倒是借用了他的大名!
其实,我们更要问的是:喻教授对于新闻传播学的贡献是什么?感觉中国的新闻传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国家地位不相符,喻教授这样“顶级教授”与国外同行水平相比怎样?喻教授之所以成为“顶级教授”是靠着论文的数量还是靠着什么学术贡献?我作为外行,确实很好奇。
目前国内的学术评价基本上是靠数文章,如果说考虑文章的质量的话,那就在文章数量边加上引用指标(如,SCI,SSCI,CSSCI,CSCD什么的),于是乎,在中国能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术界在谈论学术时往往只谈在什么期刊发了多少文章,至于文章的内容反倒没人关心。对人的评价也只提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也不提这些文章和专著做出了什么贡献。因此,我们知道很多有名的学者,即使是在同一领域的,知道他很出名,就是不知道他具体的贡献是什么。
中国的学术界为什么要靠文章数量来进行评价?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高校高度行政化。很多人事管理评价是有学校的人事部分进行的,而且评价都是在全校范围内不同学科的人放在一起评价。为了避免引起过大争议,只能采用以数量为主的评价方法。第二,国内整体学术水平不高,无法进行评价。即使在主观上想公平评价,但也缺乏这样的能力,只好借助于学术期刊的评审制度把关。至少不会选出最差的人吧。
只是这样,我国相当于把学术的评价权交给了国外学术期刊,长此以往,何谈学术自主?哪怕中国所发表的期刊论文数再多又怎样呢?
来源:科学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