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困厄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锋芒毕露是困境加剧的根源。若想减少困厄,就不要过度显露才华。在上位者寻求贤才时,一旦达成目标就会改变初心;在下位者追求荣华时,一旦成功后便会骄傲自满。如果不知警慎戒惧,上下级关系将难以和谐相处。真正的贤者不追逐虚名,因为他们以仁德为根本
千年前,北宋官场中藏着一位「解厄高手」。
他5岁被誉为神童,14岁中进士,提拔范仲淹、欧阳修,却在权力巅峰写下《解厄学》。
当全网追捧《孙子兵法》时,晏殊早已道破更高阶的生存法则:
真正的破局,从驯服人性开始。
藏锋卷一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
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贤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名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翻译:
困厄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锋芒毕露是困境加剧的根源。若想减少困厄,就不要过度显露才华。在上位者寻求贤才时,一旦达成目标就会改变初心;在下位者追求荣华时,一旦成功后便会骄傲自满。如果不知警慎戒惧,上下级关系将难以和谐相处。真正的贤者不追逐虚名,因为他们以仁德为根本;明智的人不贪恋权位,懂得舍弃浮名;勇敢的人不刻意展露锋芒,而是收敛勇气以待时机。人生本就充满艰辛,何须为此夸耀或抱怨?
简析:
这段文字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了人性、权力与困境的关系,指出锋芒外露易招嫉妒与冲突,谦逊内敛是避祸之道。这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自满与骄纵才是致厄的根源。
如《周易》"亢龙有悔"之理,道破人性根本。智者应如庄子庖丁解牛,藏锋于鞘;仁者当似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争而自贵;贤者恰如范蠡功成身退,不逐虚名而仁德永驻;明者该效张良急流勇退,弃权位而明德自守;勇者有如蔺相如避让廉颇,敛锋芒以全大局。
晏殊点破人性弱点:贪欲招祸、锋芒引嫉,故倡“生之惟艰”之叹,以谦抑自省消弭困厄,终得“向善”之境。其智融儒道,以仁德为锚,以韬晦为舟,于无常世事中寻永恒安身立命之根。
隐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翻译:
善用智慧的人能获得利益,卖弄智慧则会招致祸端。暗中使用智谋则无人能敌,彰显智谋则会徒劳无功。君子之智不为私利谋划,小人之智唯求自保不损。不抱怨智谋不足,只怕忠义缺失。上位者最看重忠诚,其次才看重才能。下位者应当以务实为本,权术为次。不明白这个道理,困厄就难以停止。愚人夸耀自己聪慧,就是真的愚昧;而智者若自恃聪慧,反而全招致祸患。
简析:
该卷以老子的“大智若愚”为纲,深度剖解智谋的玄机。
智分正邪,暗用为上,彰显则招祸。暗用智巧恰如张良运筹帷幄,功成身退;彰显智术却似杨修恃才,终遭杀身。君子“不为己谋”,可比范仲淹“先忧后乐”,小人“莫使己亏”,恰似严嵩弄权自保。
文中“上忠下实”则暗合《论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末句“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则恰似佛家之“摩诃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真智无言。智如利剑,出鞘必见血,藏锋方为上策。
戒欲卷三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
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
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
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翻译:
欲望过盛则根基不稳,心胸宽广则无怨恨。喜好某物莫要极端,强求必遭灾祸。君子修养德行,是为了避名灾祸;而小人肆意妄为,必将招致杀身之祸。一念之差,便是生死之别。治贪须严厉而非宽容,惩淫须公开羞辱而非遮掩,除恶须彻底而非仁慈。克制欲望需从品德修养入手,务必常加告诫。领悟此道就畅达自在,而执迷不悟者就会困于困境。
简析:
该卷以《道德经》“知足不辱”为纲,剖析人性之幽微。
“欲大无根”,暗合《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之诫,君子克己复礼当如颜回“箪食瓢饮”,小人纵欲恰似李斯恋权终赴刑场。治贪“严”字呼应韩非“刑过不避大臣”,惩淫“辱”字暗合《周礼》明刑弼教,除恶务尽可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末句“悟者畅达”恰如佛家“破执方生慧”:王安石变法因贪功冒进而败,司马光守拙以德润身而安。晏殊点破“一念之失”的生死玄机,倡以德制欲、以诫守心,终使欲望如驯马,驰骋有度而祸患不生。
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
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多心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
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翻译: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陷入困窘,能洞察世情者就无所贪求。人各有差异,所以命运也各不相同;万物虽有分别,衰亡的悲哀却是相近的。如果对待自己如同对待他人一样客观,就不会失了大局。智谋不足时,不细致审察就难以切中要害。因为人心多变,所以不深思熟虑就难以揣度明白。世俗人情难以亲近,没有礼仪规范就无法立足。修身者无邪念故能长久,正心者无愧疚故得安宁。
简析:
该卷化用《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以“自知”为锚,剖人性之明暗。
“自知者弗窘”,暗合《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理:范蠡泛舟五湖知进退,韩信胯下受辱明屈伸,皆因自知而避祸。世事如棋局,智者察势如诸葛孔明观星借东风;然人心如流水,曹操杀吕伯奢,正因未察人心之诡谲。
待己如人者,效法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曾国藩修身以“慎独”守本心。智不及事者,犹张良博浪沙刺秦失手,终悟“从赤松子游”方为上策;俗不堪亲者,恰似屈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终以礼法自持而存浩然气。
忧身正心者,恰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乐道,无邪无疚,终得久宁,这才是智者处世的根基。
求实卷五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
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
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务忧,忧弗学也。
苦劳而少或,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翻译:
志存高远者务实,贪图近利者虚浮。众人趋之若鹜之事需谨慎,合乎本心之事可进取。不拘泥典籍则不违本真,不苛求完美则不损实际。人并无贵贱之分,只有自甘堕落者。大智之人顺应天道,不施狡诈;而小智之人缺乏德行,违背人情。见识不足应当感到忧虑,忧在不学。虽然劳苦却少有收获,这并非务实之过;而闲适的人却多有所得,这才是务实的真谛。
简析:
该卷以《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为纲,以"实"为尺,剖解虚实之道。
"致远者实",暗合《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务实致远,如《史记》载大禹治水,因实干而成其远。众人趋之若鹜者如隋炀帝开运河求虚名,终致国破家亡;己悦者进则似陶渊明归隐田园,守拙得真趣。不拘于书者,如张良博浪沙失手后领悟"从赤松子游",方得全身;大智无诈者若诸葛亮七擒孟获顺天应人,小智无德者如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反遭反噬。
末句“闲逸多得”,点破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犹如吕尚垂钓渭水待明主,将务实智慧凝于“顺势”二字之间。
慎言卷六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
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
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翻译:
言语招祸,与内容的优劣无关;话语利弊,全在于他人的取舍。君子不说虚言,忠言逆耳;小人不露真心,假话最容易迷惑人。听其言可知其志,观其行可断其品。自在高位的应该谦虚,不要骄傲;而在低位的应当恭敬恭而不放纵。人若无信,其言勿听。不知道机密便不会泄露,是保身之大安;不避亲疏而妄谈隐秘,必然招致大祸。
简析:
此理暗合《周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之诫。
君子如魏徵直言敢谏,虽逆耳却如良药;小人似秦桧巧舌如簧,终伪言误国。贵者当效周公"一沐三握发"之谦,卑者应学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之恭,方合"人无信则言勿听"的信任铁律。末句“不避亲而密疏”若玄武门之变前夜,太子建成不察亲疏,终酿血祸。
该卷点破言语如双刃剑,藏锋守拙方为处世至道,千载之下犹见宰辅烛照世情之明。
节情卷七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
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
天怒成灾,人怒成言。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
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翻译:
通晓诗书方能淡泊情欲,克制心性才能端正言行。纵然对亲人也不显露私心,方得公正;对朋友若显笨拙,并非明智之举。过度怜惜则显得幼稚,这并非是厚道。上天之怒会有灾祸降临,人如果发怒就容易说出恶毒语言。君子慎防悲悯过度,小人当戒忧虑缠身。难以割舍的情感,往往成为束缚身心的枷锁。福气不因姿色而长久,品德才能决定荣宠长短。坚守道义不是靠谄媚,只有诚信才能构筑和谐。
简析:
该卷以取法程颢“存天理灭人欲”,道破情性如野马需辔头,剖人性之桎梏。
此理如《礼记》“克己复礼” 之训,亦合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之诫。纵亲见私如曹操杀吕伯奢,终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之谶;纵友见拙若庞涓忌孙膑,智谋反成催命符。天怒如洪水毁田,人怒似利刃穿心,故君子当效法包拯铁面守正,小人却学李林甫笑里藏刀。
晏殊此卷点破情感如双刃剑,藏锋守拙方为处世至道。只有守正戒欲,以信立世,方得如《诗经》“温其如玉” 之境,从容致远。
向善卷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弊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
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遵可守。
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翻译:
吉祥有其成因,福泽自有根源。上天庇佑行善之人,在于其心能领悟善道。言语善良未必是真善,需要观察其行动;言语恶劣未必是真恶,需要审视其内心。不要轻信虚名,也不要怠慢实事。虽然君子有时也怨忿,却不会耽误正事;小人虽然表面友善,私下却争斗不止。利可求但必须要坚守正道。邪恶能迷惑愚人,却难迷惑智者;善良贵在真诚,而非依靠法规。
简析:
该卷以"善"为镜,照见人性明暗。
"吉有其因",暗合《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理。天佑善者非虚言,如范仲淹置义田泽被后世,恰应“其心悟焉”。“言善观行”暗合孔子“听其言观其行”,伪善似王莽谦恭未篡时,真恶如李林甫口蜜腹剑。君子之怨若管仲箭射齐桓仍成霸业,小人之争似牛李党祸空耗唐祚。
“智者不惑”一语点破:善乃心灯,非礼仪粉饰。晏殊点破"恶惑愚"之玄机,倡以真诚为善本,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方为破局之道。
千年智慧不应止步于帝王将相。
若这篇解析让你看见破局微光,请点赞助力文化传承。
来源:玄学是一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