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别家的老人还忙着给自己的儿女带孩子的时候,她却在自己的房车里面吃着自己做的美食,没有任何的牵挂和惦念。
自由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对传统意志的“叛逆”。
70岁的年纪,本应该和子孙团聚,颐养天年。
在别家的老人还忙着给自己的儿女带孩子的时候,她却在自己的房车里面吃着自己做的美食,没有任何的牵挂和惦念。
张瀛每天都“在路上”,她也不确定自己的下一个目的地在哪,当年她毅然决然卖掉房产,为的就是要一个这样的“自由人生”。
2015年春天,上海静安区的房产交易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61岁的张瀛戴着老花镜,在卖房合同上签下名字。
这个决定让街坊邻居们惊掉了下巴——在沪上老太们忙着带孙子、跳广场舞的年纪,她却要把58平的老房换成一辆二手依维柯房车。
“我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张瀛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
早在2010年,她就通过“老兵回家”公益活动接触到房车旅行。那时她跟着志愿者去慰问抗战老兵,发现坐在房车里的领队既能灵活赶路,又能随时停下做饭,当时她就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但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2014年的一次骑行经历。
51岁退休后,酷爱旅游的张瀛加入了一个骑行的交流群,曾从上海骑到苏州。但骑行只能解决出行问题,吃饭和住宿依然困扰着她。
有一次在浙江山区,她找了三个小时才找到一家愿意接待的农家乐,“那天晚上我就想,要是有辆车就好了。”
说干就干,61岁的张瀛走进了驾校。
教练看着这个头发花白的学员直摇头:“你这个年纪,能学会吗?”她却每天带着保温杯在驾校泡着,科目二考了三次才通过。拿到驾照那天,她直奔二手车市场,买了辆商务车,作为自己的“第一代移动房屋”。
卖房的消息传开后,家人朋友炸开了锅。
妹妹张惠芳第一个反对:“你老了怎么办?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张瀛反问:“有房子就一定能养老吗?你看看有的老人,儿孙满堂照样不还是住养老院。”
张瀛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觉醒了“规则之外”的意识。
1954年出生的她,五年级时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跟着父母在弄堂里糊火柴盒。文化大革命期间,她看着姐姐被安排嫁给机床厂工人,婚礼上连件新棉袄都没有。“那时候我就想,女人难道只能像牲口一样被人挑来挑去?”
她的心里刻印着老师曾在课堂上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她知道,想要改变自己这种“牲口”一样的人生,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17岁到农村插队。在田里插秧时,她总带着一本书学习,还曾被队长骂“不务正业”。
只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她的志向。
1977年恢复高考,张瀛第一次没考上理想的工科专业,只考进了师范中专。
家人劝她“当老师多稳定”,她却不死心,又在35岁时自费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每天换乘8辆公交车往返三地。
在42岁那年,她撕掉户口簿上的“张慧新”,改名“张瀛”,寓意“海纳百川”,并且毅然决然离开了教师体制的工作。
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连名字都要自己选。”
从教师到保险销售,张瀛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成为了区域销冠。
在2009年退休时,她就已经在上海拥有了两套房产。
但退休后每天买菜、看电视的无趣生活让她窒息:“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自己亲手关在笼子里的鸟。”
51岁加入骑行队后,张瀛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她把自行车从1800元升级到3900元,还定下一年骑行2000公里的目标。
虽然因为年龄原因,最终只完成700公里,但这段经历让她明白:“身体可以老去,但心不能停下来。”
房车不大,只有4.6平方米,却五脏俱全。驾驶室后面是简易厨房,电磁炉、电饭煲、热水瓶一应俱全;车顶装着太阳能板,能给手机和电灯供电;后排座椅放倒就是床,铺着她从家里带的碎花床单。
张瀛的第一站是浙江南湖。在湖边支起帐篷做饭时,一位路过的大爷问:“你一个人不害怕吗?”她笑着说:“我连科目二都考过了,还怕这个?”
但旅行远非一帆风顺。2016年在西藏,房车突然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蜷缩在车里冻了一夜,第二天遇到牧民才得救。
2022年在贵州,她花8000元改装房车电路,结果被维修厂坑了,“那些小伙子看我年纪大,故意给我用劣质零件。”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独库公路。盘山公路急转弯时,冰箱突然滑出来砸坏了车门。她把车停在悬崖边,自己用铁丝把门绑住继续开,“当时我就想,大不了把命留在这儿。”
但旅途带给她的更多的是惊喜。
在新疆伊犁,她跟着哈萨克族牧民学做手抓饭;在海南椰林,她和当地老人一起跳竹竿舞;在珠峰大本营,她举着手欢呼,被游客们称为“最酷老太太”。
如今71岁的张瀛,依然在路上,她的房车里程表已经超过3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九圈。
但岁月不饶人。她走路开始一瘸一拐,视力下降到看手机需要放大镜。2023年春节在老挝琅勃拉邦,她因为肠胃炎在医院住了三天,“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家人在身边就好了。”
家人的态度也在慢慢改变。妹妹张惠芳从最初的反对,到现在每周和她视频:“你注意安全,缺什么就跟我说。”张瀛偶尔会回上海,但不住酒店,而是把房车停在妹妹家楼下,“这样既方便又自由。”
外界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称赞她敢于跳出世俗的束缚,能“活出自我”;也有人骂她一生不敢结婚,就是怕承担家庭的责任,活的太“自私”。
张瀛对此并不在意:“我又没偷没抢,花自己的钱过自己的日子,有什么错?”她甚至在房车里贴了张纸条:“不要问我后不后悔,人生没有回头路。”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落叶归根”是金科玉律,但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他们考驾照、学短视频、开房车旅行,用行动打破“老年人就是坐在家里等死”的刻板印象。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观念的进步。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再依赖子女养老。他们有能力、有意愿去探索世界,这是时代的进步。
或许正如张瀛所说:“人生没有固定剧本。”
无论是选择含饴弄孙,还是选择浪迹天涯,只要不违背良心,不伤害他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生。
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
来源:柏拉图的诉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