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2个民警家庭光荣入选。他们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夫妻共同扎根祖国边陲、守护一方平安,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青春无悔扎根漠海 伉俪情深戍卫边疆
2025年“最美家庭”徐乃超夫妇的戍边故事
编者按 近日,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2个民警家庭光荣入选。他们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夫妻共同扎根祖国边陲、守护一方平安,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出发一路向北,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空旷的戈壁滩和低矮的骆驼刺。
越往前走,风越大。在一望无际的漠海中,一排砖房孤零零地守望着中蒙边境线。即便是初夏,这里仍会突然刮起沙尘暴,风力最高时可达10级,能见度不足百米。
风中的戍边夫妻警务室 旷靖摄
“守边亦守家,守家即报国。”透过沙尘,砖房院墙上的一行红字依稀可见。这里,便是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工作和生活的银根警务室。
双向奔赴边疆一线
徐乃超是名“90后”,但戍守边关17年风沙的吹打,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年龄更大一些。
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徐乃超也从一名边防战士变成了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的一名移民管理警察。2022年年初,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决定在边境一线设立抵边警务室。通知一下发,徐乃超第一个报了名。
近日,徐乃超和李文娜到牧民家中走访。旷靖 摄
“那时候我想,不管多远,我都愿意去。”多年戍边的经历,让徐乃超对这片沙漠戈壁有着深厚的感情。考虑到警务室偏远荒凉、条件艰苦,他犹豫了几天,还是给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李文娜发去一条长长的微信,告诉她自己想申请去边境一线。
当晚,李文娜没有立刻回复。直到第二天清晨,李文娜回了一句话:“你问问,能不能申请两个人一起去。”当时,李文娜在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指挥中心当辅警,工作稳定、生活规律。
“她是在城市长大的姑娘,我真不忍心让她跟着我吃这个苦。”徐乃超回忆。
李文娜态度坚定地对他说:“有你在,哪里都是家。”
徐乃超和李文娜在边境一线巡逻踏查 郭伟 摄
就这样,两人把家安在了漠海边境,组建起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
两人来到警务室当天,尽管早有准备,李文娜还是忍不住哭了——眼前是一排土砖房,屋顶用石块压着,门口的红旗在风中被扯得几乎要撕裂。她刚想说话,嘴里就灌进了一口沙子,咳了好几下才缓过来。
从那天起,这对夫妻就在这里扎下了根。白天巡逻走访,晚上和沙尘斗智斗勇。风大的时候,即使用3床棉被塞住门缝窗缝,第二天醒来屋里还是会落厚厚一层土;水要去15公里外拉,洗完脸的水接着用来打扫卫生;通信靠信号扩大器,离开警务室几百米就彻底失联;蔬菜从最近的镇里运到警务室时,基本都蔫成了“标本”。
李文娜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一个深夜,她写下这样一句话:“边疆确实是遥远的存在,这里没有风花,只有风沙;没有雪月,只有清苦。不过,还好我有他。”
是夫妻更是战友
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有3145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和103公里边境线,“走访一趟要一天”。这是徐乃超夫妇对警务室工作最早的印象。
日常工作中,两人白天要驾车前往边境巡查、走访牧民、检查界碑,晚上回来还要整理台账、检修设备、烧火做饭。碰上紧急任务,半夜出警是常事。
“说是夫妻,其实更是战友。”徐乃超笑着说,“彼此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干啥。”
徐乃超家庭合影 徐乃超供图
但这种默契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刚开始,徐乃超负责开车、记路线,李文娜坐在副驾驶记录走访信息。但两人对辖区情况不熟,一次巡逻回来,脸和手都晒脱了皮。第一次在沙漠里开车,车陷进软沙里出不来,夫妻俩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脱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不仅走熟了路线,也走进了牧民的心坎里。谁家老人最近身体不好、谁家的羊粪需要清理、哪一户的骆驼要下羔子……都在他们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
除了执勤走访等警务工作,还有数不清的“柴米油盐”,从生火做饭到修补房屋,从换胎打气到检修炉具,样样都得两人亲力亲为。
“戈壁上的星星,又大又美。”徐乃超说,停电的时候,两人就会坐在院子里看星星,“虽然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但是两个人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一起克服困难,很有意义。”
群众的贴心人
“谁对群众好,群众就跟谁亲。”这是徐乃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银根警务室周边共有8户27名牧民。对徐乃超夫妇来说,他们不只是辖区群众,更是警务室的“邻居”和“亲人”。
徐乃超、李文娜走访期间帮助牧民劳动。 郭伟 摄
距离警务室12公里的牧民巴音别立格和老伴策仁年事已高,3个女儿常年不在身边。徐乃超夫妇隔三差五上门探望。从喂驼修圈到洗衣做饭,这对年轻夫妻在忙碌中逐渐成为老人信赖的“家人”。“文娜和乃超就是我们的四女儿、四女婿。”巴音别立格说。
牧民恩图格日勒夫妻长期进城照顾孩子,牲畜留在牧区无人看管。徐乃超夫妇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代管任务。他们还多方联系渠道,帮助牧民销售驼肉和羊肉,两年来累计销售额达15万元。
徐乃超夫妇还在警务室陆续建成卫生室、图书室、商店、快递投放点等,满足牧民日常所需。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牧民在徐乃超夫妇的带动下,主动参与守边巡逻、联勤联控等工作。如今,在银根苏木,每一顶蒙古包都是一座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守护平安边境的“流动哨兵”。
来源:黄河新闻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