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年不用给彩礼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6:36 1

摘要:近年来,高价彩礼问题屡屡引发社会争议,不少家庭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甚至因彩礼纠纷对簿公堂。然而,随着国家政策、司法规范与社会观念的深度变革,“零彩礼”“低彩礼”正成为新风尚。近日,多地民众热议“明年不用给彩礼钱”,这一话题背后,既有法律政策的强力引导,也有社会

近年来,高价彩礼问题屡屡引发社会争议,不少家庭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甚至因彩礼纠纷对簿公堂。然而,随着国家政策、司法规范与社会观念的深度变革,“零彩礼”“低彩礼”正成为新风尚。近日,多地民众热议“明年不用给彩礼钱”,这一话题背后,既有法律政策的强力引导,也有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一、政策驱动:中央与地方联动破解彩礼困局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要求发挥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并通过公益性婚恋服务减轻农民负担。此前,甘肃、江西等地已率先行动,例如甘肃省要求2025年6月前各县制定彩礼倡导性标准,力争到2026年底实现“彩礼数额显著下降、零彩礼普遍接受”的目标。这些政策通过行政引导与基层治理结合,为彩礼“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方实践同样亮眼:江西金溪县设定彩礼上限6万元,宁夏对“零彩礼”新人提供景区门票优惠;福建龙岩80%的村居将“彩礼不超过5万元”写入村规民约。这些举措从源头压缩了高价彩礼的生存空间,为“明年不用给彩礼”提供了现实路径。

二、法律规范:最高法新规重塑彩礼返还规则

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并细化彩礼返还规则。新规划定了彩礼范围,将节日礼物、日常消费支出等排除在外,同时规定:

1. 已登记结婚且共同生活:原则上不支持返还彩礼,但“闪离”且彩礼过高时,需综合考量共同生活时间、嫁妆使用情况等因素按比例返还;

2. 未登记但共同生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孕育经历等确定返还比例;

3. 明确诉讼主体:婚约纠纷中父母可作为共同原告或被告,离婚纠纷则限于夫妻双方。

多地法院已适用新规判决典型案例。例如,湖北仙桃一对夫妻结婚半月后离婚,法院调解女方返还部分彩礼;陕西富平法院在判决中扣除嫁妆价值,并考量共同生活时间,最终判定返还部分高额彩礼。这些判例传递明确信号:法律不再纵容借婚姻敛财,高价彩礼失去“保护伞”。

三、社会观念:从“物质攀比”到“情感为本”

传统彩礼本是婚姻承诺的象征,但在攀比之风下异化为“婚姻交易”。如今,年轻人正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力军。2024年江西一对教师夫妇以“零彩礼”结婚,直言“好日子靠经营而非彩礼堆砌”;多地集体婚礼、慈善婚礼兴起,倡导“感情为重”的婚恋观。

社会舆论亦转向理性。专家指出,高额彩礼不仅加剧性别不平等,还衍生诈骗、性暴力等社会问题。大众逐渐认识到,婚姻幸福取决于情感基础与共同奋斗,而非彩礼多少。正如最高法所言:“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四、未来展望:综合治理需“软硬兼施”

根治高价彩礼需多管齐下:

- 法律刚性约束:严打婚托婚骗,保障女性权益,避免彩礼成为性暴力的借口;

- 道德柔性教化: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正确婚恋观,弱化彩礼的“交易属性”;

- 社会保障托底: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等福利,减少家庭因“防老”索取彩礼的动机。

2026年将是关键节点。根据规划,甘肃等地届时将实现婚俗风气根本好转,而全国范围的政策推广与观念革新,或将使“零彩礼”从倡导变为常态。

结语

“明年不用给彩礼钱”并非空谈,而是政策、法律与社会合力的结果。从古代“六礼”到现代文明婚俗,彩礼的演变折射出社会进步的方向。唯有摒弃物质化婚姻,回归情感本质,才能让婚姻真正成为幸福的起点。正如网友所言:“彩礼应是祝福,而非负担;婚姻应靠爱情,而非交易。”

来源:柚一情感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