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发扬中国社联优良传统 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0:11 1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1930年5月20日,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以下简称“社联”)在上海成立,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1930年5月20日,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以下简称“社联”)在上海成立,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社联集聚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他们以笔为枪,以文为剑,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社科知识,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今年是社联成立95周年,深入研究、大力弘扬社联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理论成就,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团结进步力量 不断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冲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一场以探求、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重心的新兴社会科学运动。1929年下半年,党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委”)在上海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在文委的领导和推动下,左联、社联、剧联、美联等左翼文化团体相继成立。

在成立之初,社联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社联章程规定,社联由新兴社会科学家组成,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运动为宗旨。社联纲领强调,社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及国际经济政治,促进中国革命……有系统地领导中国的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发展,扩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任务。社联的成立使得新兴社会科学运动有了直接的领导机构,新兴社会科学运动蓬勃发展。之后,社联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北京、广州、日本东京等地建立分盟,并成立了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社研”),组织进步青年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社研除了在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等学校建立学生支部,在上海闸北、小沙渡、杨树浦等工人集中的地区建立街道支部外,在东北、浙江、苏州、无锡等地也设有分会。由此,社联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及海外等地区的社科活动网络,将各地的进步力量紧紧相连。

在党的领导下,社联团结广大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出版书刊、组织社团、举办讲座、创办学校、开展补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科知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取得显著成绩。社联盟员们创办或合办了《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讲座》《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严厉驳斥各种错误思潮。社联组织翻译出版了《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了一批像李达的《社会学大纲》、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社科著作和通俗理论读物。这些著作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主要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概念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在推进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过程中,社联广泛团结党内外一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逐步形成了一支既具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继承中国优秀治学传统的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批历经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锻炼的社科理论家,许多后来成为党在思想理论界的领导骨干。1985年5月20日,纪念中国社联成立五十五周年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胡乔木同志为活动发来题词:“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三十年代的战斗业绩将永垂于革命史册。”

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

20世纪30年代,社联作为党团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左翼文化团体,是党领导文化战线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推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锻炼培养革命文化骨干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是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当年,社联的先驱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与国际问题研究,为阐明社会性质、加深了解国情、明确革命任务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为我们党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前途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进而推动了革命的实际斗争。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与巨大实践伟力。

二是要接续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重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社联推动开展的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逐渐结合,尝试建构新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基本概念和传播话语,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础,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有益探索。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重任,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建构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三是要发扬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社联不仅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学术文化团体,更是一个革命的行动组织。社联纲领中明确提出“理论与行动的合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社联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历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和特点。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对策,不断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上海特点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以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

最佳实践地聚力

上海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发源地,是左翼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重要的发祥地。以左联、社联为代表的左翼文化运动的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激励和鼓舞上海社科界在新时代不断砥砺前行、创造文化新辉煌的源泉和动力。当前,上海正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创新之路。上海市社联将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初心之志、赓续优良传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上海新篇章。

一是提高站位、持之以恒,为深入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凝聚众心。上海市社联将发挥好上海社科界学术基础雄厚、学科布局完整、人才队伍强大的优势,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通过组织专项研究、举办理论研讨、加强期刊专栏专题建设等方式,为扎实推动改革开放新实践提供学理支撑。打造“理润申城”等基层理论宣讲品牌,用接地气的方式讲透理论内涵,用鲜活案例展示理论实践。

二是强化担当、砥砺前行,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集聚众智。上海市社联将在守正出新、博采众长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持续搭建和完善社科成果评奖、年度论文发布、人文学术评价报告等多维激励和评价机制,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牵引作用。支持新兴领域学术团体发展,着力推动符合国家战略、适应上海发展、助力学科建设的新学会筹建工作。开展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助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社科人才体系。

三是只争朝夕、追求卓越,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汇聚众力。上海市社联将用好用活全国第一家面向市民开放的社会科学馆,深度彰显“社科会客厅”文化新地标功能。不断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出更多国际社会听得懂、易接受,展示上海青年学者优势的优秀学术外宣产品,走好文明互鉴之路、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