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图书馆文化特派员送活动下乡:农耕研学播撒劳动希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0:32 1

摘要:5月19日,衢州市图书馆文化特派员郑小仙联合常山县天安村开展“农耕研学”活动,30余名城南中学学生走进稻田,在农民导师指导下体验插秧、摸鱼等传统农事。这场融合知识与实践的田野课堂,不仅让青少年感受劳动艰辛,更唤醒了他们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意识。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阙哆哆

5月19日,衢州市图书馆文化特派员郑小仙联合常山县天安村开展“农耕研学”活动,30余名城南中学学生走进稻田,在农民导师指导下体验插秧、摸鱼等传统农事。这场融合知识与实践的田野课堂,不仅让青少年感受劳动艰辛,更唤醒了他们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意识。

沉浸式教学,从屏幕到土地的蜕变。活动以《一粒米的诞生》科普短片开场,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水稻从选种到碾米的12道工序。学生张晓萌感叹:“143天的生长周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粒粒皆辛苦’的分量。”随后,农耕知识竞赛中,“水稻需水量”“秧苗间距”等专业问题引发激烈抢答,农民导师王建国趁机科普:“秧苗间距30厘米最佳,太密抢光,太疏浪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农田常识扎根少年心田。

实战环节,汗水与笑声交织的田野课堂。

1、稻田摸鱼:生态智慧的生动诠释。学生们赤脚踏入浑水,指尖与泥鳅、鲫鱼“斗智斗勇”。男生李昊抓到第一条鱼时,泥水溅满脸颊却笑得灿烂。导师借机讲解“稻鱼共生”生态农业:“鱼吃虫、粪肥田,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绿色密码。”2、手把青秧:从笨拙到专注的蜕变。插秧区,学生分组学习“分苗、插深、保间距”技巧。起初动作生疏,有的秧苗歪斜倒伏,导师耐心纠正:“每撮3-4根,插深两指节,否则易被水冲走。”随着田埂上嫩绿“方格阵”渐次铺开,学生王雨桐感慨:“弯腰半小时就腰酸,农民伯伯真不容易!”

双向收获,文化传承与心灵启迪。活动尾声,学生围坐分享感悟:“插秧歪了影响抽穗,农业真有大学问!”“今天终于懂了‘谁知盘中餐’的重量。”农民导师王建国欣慰道:“娃娃们眼里有光,老传统没断在他们手里。”

衢州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文化特派员”下乡工程的创新实践,未来将持续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让青少年在劳动中厚植家国情怀。

这场“会呼吸的劳动课”,以泥土为纸、汗水为墨,在少年心中种下农耕文化的种子。当科技与传统碰撞,敬畏土地、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在新一代手中悄然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