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杞县,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杞人忧天,确实,这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成语故事,让杞县的知名度确实是大了不少。远古时期,少昊当皇帝的时候,颛顼因为辅佐有功,被分封在如今杞县附近,建立了雍国,后来这里形成了很多小城邑,因为是古雍国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取名雍丘。
谈到杞县,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杞人忧天,确实,这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成语故事,让杞县的知名度确实是大了不少。远古时期,少昊当皇帝的时候,颛顼因为辅佐有功,被分封在如今杞县附近,建立了雍国,后来这里形成了很多小城邑,因为是古雍国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取名雍丘。
商汤灭夏之后,分封夏禹少康的后裔于此,在雍丘建都,因为周边杞柳比较多,所以国名便定为杞国。到了东周时期,杞国因为受不了郑国和宋国两边的压力,于是东迁走了。杞国的国都就成了宋国的雍丘邑,后来又因为战争,辗转归属于郑国,韩国。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在这里设置了雍丘县,后来的朝代一直都没有变化,直到金人南下占领此地之后,因为金国有位皇帝名字叫完颜雍讳,所以为了避讳,雍丘这个名字就不能用了,因为古时候这里是杞国的都城,在隋唐时期,这里曾经短暂的设置过两次杞州,五代时期也叫过杞县,所以最终就定名杞县了,从那之后,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变过,一直用到现在。
杞县行政区划
金城街道
金城街道是杞县老县城,清朝时期称之为雍丘镇,民国改为东娄镇,建国之后改为城关镇,因为曾经名字叫做金星公社,所以后来设置街道的时候,各取一字,取名金城街道。
城郊乡
城郊乡的辖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杞县形成包围态势,这里主要是近代杞县县城发展外溢形成的,大多是城乡结合区的村落,近代分化合并之后定名城郊乡。
五里河镇
五里河镇其实就是杞县的南郊,明朝时期这里形成村落,因为村中有一座小庙,又距离县城五里,因此命名为五里庙。清朝时期,因为村子在小蒋河和惠济河之间,于是村名改为五里河。
傅集镇
古时候傅姓在这里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所以名叫傅家庄,这里临近古时候雍丘县到太康县的古道,古道旁边的村子,慢慢形成了市集,因村子附近有古时候建立的青陵台,所以村名叫青陵集,后来道路变化,青陵集迁移过来,与傅家庄合并,于是改名为傅集。
圉镇镇
圉字,古代通“御”,春秋时期,有“马有圉,牛有牧”之说,所以古代这里是古人养马的地方。春秋时期,这里是圉邑,属于陈国,战国时期属于魏国。汉朝置县,一直到唐朝被废除,中间的时间并不短。后来一直是镇甸的规模,于是定名为圉镇。
高阳镇
少昊时期,颛顼因功受封于此处,在附近建立雍国,因为颛顼是高阳氏,所以此地定名高阳,从古时候一直沿用到现在。
葛岗镇
明朝时期,葛姓人家从河北省迁移到此处定居,在土岗上建村,因此取名葛岗。
阳固镇
古时候惠济河从村子附近流过,后来称为濉水,古代顺水筑造河堤叫做堌,因为村子位于古濉水河堤之南,因此取名阳堌,后简化为阳固。
邢口镇
宋朝之后,黄河南下夺淮入海,曾经从此地流过,后来一邢姓人家再次摆渡,于是称为邢家渡口,后来形成村落,简称邢口。
裴村店乡
因村中裴姓居多,因此村名为裴村,明朝之后形成市集,于是改名为裴村店。
宗店乡
明朝时期,杞县通往太康县的官道经过这里,宗姓在这里开设旅店,称为宗家店,后来简化为宗店。
板木乡
古时候,这里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附近村子的百姓故去之后,大多选择在这里安葬,因此称之为板墓,后来嫌弃名字不好听,改为板木。
竹林乡
古时候这里的地势复杂,小土丘很多,竹林茂盛,称为竹林岗,后来修筑寨子,又改为竹林寨,近代简称竹林。
官庄乡
明朝时期,这里是官营的庄园,简称官庄,后来修筑了寨子,又取名为官庄寨,后来简称官庄。
湖岗乡
因为黄河洪水的多次冲刷,境内岗洼交错,泥沙淤积成岗,因此取名湖岗。
苏木乡
附近有一座小土岗,上面有很多苏木树,因此取名为苏木。
沙沃乡
因为村子位于小清河和小白河之间的沙岗上,周围形成了集市,因此取名为沙窝集,简称沙窝,后来嫌弃名字不好听,改为沙沃。
平城乡
明朝平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处,为人公正,人送外号“平如秤”,村子也被叫做平秤寨,后来渐渐衍化为平城。
泥沟乡
唐朝时期,村子北侧有一条河,名字叫杨柳河,俗称泥沟河,村子因此得名。
柿园乡
明朝时期,这里是周围百姓种植柿子的地方,因此得名。
西寨乡
夏朝时期,这里是肥阳城,后来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赐名西肥。明朝时期,周围筑寨,称为西肥寨,后简称西寨。在这里吐槽一句,这名字改的是越来越掉价了。
来源:春桃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