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不等于改名:大众终于醒了,豪华品牌“电车焦虑”也要收场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6:09 2

摘要:还记得2024年年初,我当时就放过一句话:大众ID那套看似“未来感”的命名,撑不了多久。它不是失败,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接地气,走了一条和用户感知背道而驰的路。我的判断是——最终,Polo、Golf、Tiguan这些陪伴大众几十年的“老字号”,还会回到主舞台,在电

还记得2024年年初,我当时就放过一句话:大众ID那套看似“未来感”的命名,撑不了多久。它不是失败,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接地气,走了一条和用户感知背道而驰的路。我的判断是——最终,Polo、Golf、Tiguan这些陪伴大众几十年的“老字号”,还会回到主舞台,在电动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不得不说,这波操作是大众为数不多的“及时止损”。奔驰其实已经动了心思,宝马估计也快憋不住了。

咱们聊车,最怕什么?不是技术落后,而是自以为是。一边高喊革新口号,一边把几十年的积淀扔进垃圾桶,非要搞一套“新电名”出来,不就是为了和过去划清界线?但问题来了,真划清界线,用户就跟你一起“断亲”了。

前些年,车企一提电动化就像中了邪,非得来一套“自创门派”。你看大众,ID.3、ID.4、ID.6,命名倒是挺整齐,但听着就跟家电产品似的,冷冰冰,毫无记忆点。你问街边的普通人:“你知道ID.4是什么车吗?”十有八九摇头。但你说“Tiguan的电动版”,人家一听就懂。

这不是个别现象。奔驰推出EQ系列,宝马搞出i4、iX3、i5……看起来都在搞“科技潮牌”,实则是割裂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EQC也好,iX也罢,它们听起来就像一堆代号,不是你熟悉的奔驰,也不是那个你曾为之心动的宝马。

很多车企都误会了——电动化不是洗白重启,不是改个名换个logo就能翻篇。它只是动力系统的进化,就像过去汽油换成柴油,没人会因此把车从“宝马”改成“灰马”或“电马”。

品牌之所以能穿越时间,就是因为它的“名”和“魂”从不轻易改变。

讲个亲身经历。我身边有位朋友,前几年入手了一台ID.3。他不是技术宅,也没那么在乎续航和智驾系统,只是单纯觉得这是“大众的新电车”。但开了半年后,他坦言:“感觉不像在开一台大众。”

我问他:“你之前开什么?”他说:“四代高尔夫。”

这就对上了。大众搞ID系列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自断血脉。明明可以把ID.3打造成“电动高尔夫”,你非要另起炉灶。这种操作,在营销部看来是“重塑形象”,在用户眼中却是“陌生感爆棚”。

品牌认知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谁家出了个新车就能立刻在心中扎根。丰田卡罗拉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油还是混动,名字从未改变,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用户买的不是动力,而是稳定感和归属感。

你可能以为起名字只是文案活儿,但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品牌对自身定位的理解。名字决定了产品的传承方式,也决定了品牌是否愿意为过往负责。

大众如果执意用ID开路,其实等于把自己最宝贵的情感资产一刀切掉。就像你家祖传的手艺,不再用老字号招牌,而是开了个看不懂的英文新品牌,消费者凭啥信你?电动化不等于清零,电车不是创业公司,老字号的力量就在于“我还在,而且我变了”。

奔驰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新一代CLA纯电版,名字回归了CLA本名,不再跟着EQ混搭。这是个信号,是老牌豪华车企终于低头的信号。宝马虽然还在观望,但要不了多久,也会跟进。iX这些名字,在情感上注定难以扎根。你不可能用一个陌生的名字,去唤醒用户对“3系”的热血记忆。

现在新能源圈,最大的病就是“过度神话”。每家都把自己包装成改变世界的先锋,搞点电池、芯片、智驾,就觉得自己是行业革命者。话糙理不糙——一台电车能不能成功,技术是一方面,名字和认同感,更关键。

消费者不是工程师,不关心你后驱还是四驱、L2还是L3。他们更在乎“这车我熟不熟”,更在意“开起来像不像我熟悉的那种感觉”。

你叫它“高尔夫纯电版”,他能立刻代入体验;你叫它“ID.3”,他得花十分钟查资料。这种心理差异,不是靠配置拉满就能抹平的。

大众现在“回头是岸”,算是及时醒悟。奔驰已经开始铺路,宝马多半也在内部讨论。下一步,我希望奥迪也别再继续折腾e-tron这些生硬的名字。A4纯电、Q5纯电,这种叫法其实更合理,既保留传统,又兼顾进化。

说到底,科技只是手段,真正决定品牌走多远的,是文化的延续与用户的认同。车可以换动力,系统可以更新,但“你是谁”这件事,永远别轻易放弃。

来源:闲弟说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