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3-4日,第十一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盛大召开。本届大会以“科创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政府官员、科技精英、产业领袖和金融投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能源创新发展之路。作为本届大会的专题论坛之一,
2024年12月3-4日,第十一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盛大召开。本届大会以“科创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政府官员、科技精英、产业领袖和金融投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能源创新发展之路。作为本届大会的专题论坛之一,核电技术创新分论坛成功举行。中核西南物理研究所、中广核、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氢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广州市投资发展委员会未来产业分局等科研机构、高校与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核聚变能源研发、核能数字化与智能化创新、核医疗高端应用及国际产业链协作等焦点议题开展深度研讨。分论坛由论坛理事、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谭珂主持。
核聚变前沿:从科学梦想迈向工程实践
本次分论坛特别关注核聚变技术的进展与挑战。西物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张龙教授在《磁约束聚变研究进展、挑战及思考》中,深入解析了磁约束聚变在资源丰富性、固有安全性及潜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专家们一致认为,实现聚变商用化仍需在耐中子攻击材料、高温超导技术、燃烧稳定性及氚燃料增殖技术等领域长期攻关。
在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大科学装置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构建完善的政策与资本生态,通过全球化创新网络汇聚力量,力求在未来数十年实现从科学样机到工程示范乃至商业电站的突破。北京氢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万良在《PEM电解水制氢在氢同位素分离应用的技术现状与展望》中提出了新的氢同位素高效分离方案,为聚变燃料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数字孪生与智能升级:让核能更安全、更高效
分论坛专家们分享了数字孪生、数值反应堆与先进仿真算法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构建全场景数字化平台,科研人员可在虚拟环境下精确模拟核反应堆的全生命周期行为,对核燃料、材料、堆芯设计、事故工况及运行工艺进行高精度预测与优化。与会专家指出,在物理模型约束下叠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治理与超算平台的协同,可提升决策质量与效率,快速迭代反应堆设计方案,增强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加速产业链各环节对接,推动核能研发由依赖实验试错向高效理性决策转变,为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核电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与核电智能运维注入新动能。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张俊教授在《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厂装备健康监测与运维技术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生成式AI关键技术,并提出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新一代AIOS平台建设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何东豪在《数值反应堆技术-高性能堆芯中子学算法研发》中阐明了数值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未来堆芯设计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广亮则在《核动力反应堆数智分析技术探索》中指出,随着时空尺度扩大,人工智能与物理模型的融合产生独特流轮现象,进一步拓展了核能数智化研究的广阔空间。
核医疗跨界应用:高端技术助力生命健康
核技术创新也正助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会专家分享了质子、重离子、中子技术及加速器装备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中广核医疗科技(绵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洪波在《质子治疗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经验分享》中展示了中广核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开展再创新的落地经验。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李志峰在《加速器驱动的硼中子俘获癌症治疗技术》中介绍了硼中子俘获技术的突破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核医疗技术在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精准度与疗效方面的潜力,显示出清洁核能技术正向医疗、生命科学与高端制造领域纵深拓展。
国际合作与标准互认:构建全球核能创新生态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ITER项目为国际科研人员提供了协同攻关平台,促进标准对接与技术互认。“一带一路”倡议及多边合作框架下,中国正以自主创新成果与产业链配套能力为基础,深化与欧洲、北美、亚太及新兴经济体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人才培养、数据共享和标准互认,打造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国际核能产业创新生态。嘉宾们一致表示,本次核电技术创新分论坛展现的“聚变—数字孪生—核医疗—国际合作—产业资本”多维度融合路径,将有助于核能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与智能化方向迈进。
此次分论坛不仅凝聚了业界共识,也为后续针对性合作及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加强全球协作、技术革新与产业生态完善,将为核能产业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