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可能不发烧,提醒:出现6个症状,病毒或已来敲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09:47 2

摘要:从去年冬天开始,不少人发现身边“感冒”的人多了起来:喉咙不舒服,鼻涕不停,甚至还有些头昏脑涨。但奇怪的是,体温一直正常,没有发烧。

从去年冬天开始,不少人发现身边“感冒”的人多了起来:喉咙不舒服,鼻涕不停,甚至还有些头昏脑涨。但奇怪的是,体温一直正常,没有发烧。

这与我们印象中“发烧才是感染”的认知截然不同,让人防不胜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有些人甚至只是“嗓子有点痒”,就查出核酸阳性,匪夷所思。

新一轮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不再“热情似火”,反而像个“潜行者”,悄无声息地潜入身体。它不再以高烧、咳嗽大作的方式示警,而是选择了更让人忽视、却更具隐蔽性的方式出现。

最令人意外的是:据国家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在近期检测出的病例中,超六成患者没有发热症状

也就是说,在目前这波新冠变异株传播中,“不发烧”已经成为主流表现,而人们对发烧的依赖性判断,反而成为了盲点。

这一次,病毒换了套路,我们也得更新认知。

让我们回到一个真实事件。2023年年底,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小李,在返校前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她全程没有发热,只是感觉嗓子干痒、轻微咳嗽。

她本以为是普通秋季过敏,结果却是新冠。这种“误以为是小毛病”的心态,使得她在发病初期仍然频繁社交,导致同宿舍3人先后感染。

那么,如果不再发烧,我们该如何识别病毒“敲门”的信号?

第一,嗓子异常成为早期信标。很多患者刚开始只是“嗓子发紧、像被砂纸蹭过”,甚至会误以为是天气变化引起的上火,但其实这可能是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前哨战”。

医生指出,新冠病毒变异后,更倾向于停留在鼻咽部位,不再深入肺部,因此不容易引起高热和肺炎,却更容易引起“以为没事”的误判。

第二,持续疲惫感取代高烧。不少感染者反馈,即便没有发烧,仍然会感到“像没睡醒,浑身发软”,这种持续性的疲劳感,往往是身体对病毒免疫反应的体现。

“明明只是在家躺着,怎么感觉像跑了一场马拉松”,成为不少人的共同体验。

第三,肌肉酸痛、关节不适悄然来袭。这类症状很容易被当作“运动后酸痛”或“换季风湿”,但其实是病毒在影响肌肉细胞代谢。

在临床观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无热感染者出现过肌肉酸痛,尤其是在背部与四肢。

第四,嗅觉味觉异常依旧是“特征”信号虽然这一症状在过去的流行中已经被广泛认知,但在这一轮中,它仍然是一个“少数但关键”的标志。

一些患者即便没有咳嗽、没有鼻塞,却突然感觉“吃什么都没味儿”或者“闻不到洗发水的香味”,这时候就值得特别警惕。

第五,腹泻和胃肠不适成为新“伪装者”。医生观察,变异病毒更容易通过消化道表现,其中“肚子咕咕叫、反复腹泻”的情况,尤其在儿童和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这类症状极易被误判为饮食问题,结果导致传播链拉长。

第六,情绪波动、轻度焦虑也可能是“免疫系统的暗示”。很多感染者在病毒入侵前几天,就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心情低落”,甚至睡眠质量下降。

虽然听起来像是心理问题,但其实是免疫系统在调动资源、对抗病毒时影响了神经递质水平。

医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新冠的面目,不再是“高热来袭”,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尤其是免疫力较强的年轻人,身体能够压制病毒的扩散,但症状也因此不典型,更容易忽视。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这种“不发烧”的病毒传播模式,更加容易导致群体性感染。因为人们不警惕、不隔离,反而加速了病毒的隐形传播

2024年春季,上海开展的一项社区监测研究发现,在一所老年活动中心中,有20位老人出现轻微咽喉不适,未进行检测,10天内竟有18人被确诊感染。进一步追踪发现,首位感染者未出现发热,仅有轻微的鼻痒与困倦,完全未引发重视

这场“无声的爆发”,考验的是我们对健康信号的敏感度。

“不发烧”的新冠,像是换上了新面具的老熟人。

要识别它,不能再靠老套路。尤其在当前流感、过敏、普通感冒交织的季节,不典型症状更容易混淆判断,必须建立“多维度识别机制”。比起等着体温计告诉你“发热了”,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身体的“微提示”。

从传统医学角度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的免疫力才是关键防线。每晚的睡眠质量、每一餐的营养搭配、每一次内心的稳定,都是防御病毒的“盾牌”

睡眠,是免疫系统的加油站。建议每天尽量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深睡眠阶段是免疫细胞修复的关键期。

饮食上,应注意“温阳护脾”,多吃温性、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红枣山药汤等,减少寒凉生冷食物的摄入,避免脾胃虚弱。

心理调节也不容忽视,焦虑会直接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削弱免疫力。可以通过“静坐十分钟”“深呼吸训练”等方式进行日常调节。

生活的节奏永远在前行,但健康的节奏,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这一次,新冠没敲门,它只是悄悄地推开了门。如果我们始终只盯着“是否发烧”这一扇窗,可能就会错过了整个病毒穿堂而过的过程。

病毒变了,我们的认知也该变。用心感知身体的每一个细节,才是我们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永明, 张玉玲, 丁慧.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特征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0): 1234-1238.
[2]王立平, 高珊珊, 李俊. 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者症状差异研究[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6): 378-382.
[3]赵敏, 周立, 陈媛媛. 社区人群中无发热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 51(4): 712-7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