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有人突然倒地、呼吸骤停,你知道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吗?当孩子不小心被坚果卡喉,你能在慌乱中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法吗?当意外创伤导致出血不止,你清楚如何用身边物品快速止血包扎吗?
当有人突然倒地、呼吸骤停,你知道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吗?当孩子不小心被坚果卡喉,你能在慌乱中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法吗?当意外创伤导致出血不止,你清楚如何用身边物品快速止血包扎吗?
第17个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科普中国官方平台联合各地科协、应急管理厅等单位,在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开展防灾减灾——医疗急救专场直播活动,以“急救必知法则‘救’在身边”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示+专家访谈”的方式,向公众系统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急救等核心技能,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人人知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社会共识落地。
本次直播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全科医学科的七位医护人员分别对“心跳的守护者”心肺复苏、“异物卡喉怎么做?”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创伤急救策略”进行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最后,北京积水潭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彦娜对“全民会急救”的必要性以及广泛普及各项急救措施与技能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总结。
学习急救知识 守护生命安全线
在“心跳的守护者”这一环节,北京积水潭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翟金金、主治医师张琪悦科普了关于心脏骤停的起因、症状和易发高危人群等的相关理论知识。主治医师康琦、医学博士陈寒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流程以及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心脏骤停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水肿,6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翟金金医生指出,心脏骤停的诱因涵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溺水、电击等多方面问题和意外情况,且部分情况有预警信号,如反复胸痛、胸闷、冷汗等。高危人群不仅包括中老年人、“三高”患者,还涉及有家族病史的青少年及长期熬夜、吸烟群体。
在模拟急救现场,医护团队演示了心肺复苏(CPR)的标准操作。同时,还以互动问答和演练的形式展示了不同人群与场景的急救差异。
医护人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儿童误吞纽扣、老人卡喉假牙、成人被鱼刺卡住……针对这些异物卡喉场景,丁月华医生表示,完全性气道梗阻,如出现不能呼吸、说话、咳嗽的现象,需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最危险的是误吞尖锐异物或化学物质,需避免强行吞咽,立即就医。
随后,张保振医生现场演示了成人标准和儿童标准下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正确操作方法。
医生现场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创伤急救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环境安全,然后评估受伤患者生命体征,在确保患者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止血和止疼,并及时寻求专业的救援。
刘颖医生指出,普通人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基础技能,如拨打急救电话、止血包扎等。直播现场,刘颖医生和张保振医生对止血、包扎和固定等环节进行了演示。
医生讲解创伤急救的注意事项
人人参与 织就生命安全网
卢彦娜副主任医师指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仅1%~2%,而急救普及国家可达30%以上。“差距的核心是急救意识与技能的缺失。”她强调,黄金4分钟内的有效施救是关键,因此“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人群,卢医生提出医疗急救技能普及的努力方向:青少年可以学习报警与基础包扎,老年人可以通过口诀识别心梗信号。她呼吁:“希望未来急救技能像灭火器使用一样普及,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守护者。”
当前,数字化手段正融入急救体系,例如视频远程指导施救、AED导航系统实时定位附近设备、无人机配送医疗设备等方法逐渐得到了普及。
北京积水潭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彦娜(右)接受采访
医护团队以“理论+实操+案例”的立体形式,将复杂的急救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从心肺复苏的“黄金4分钟”到海姆立克法的“精准施救”,从创伤急救的核心原则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救援,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对“全民急救”理念的动员。(记者 林佳欣 实习生 谭露)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