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成都高速收费站惊现长蛇,出现在岗亭内吓得收费员尖叫逃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09:36 1

摘要:2025年5月10日,成都青白江的高速收费站迎来了夏日最常见的新闻类型,那就是遇到蛇了!这次的遇蛇事件我觉得比大部分的情况都更吓人,因为这蛇是出现在收费员的身边,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近在咫尺!

信息来源于四川电视台,psychologytoday,Thriveworks,Natrue。

2025年5月10日,成都青白江的高速收费站迎来了夏日最常见的新闻类型,那就是遇到蛇了!这次的遇蛇事件我觉得比大部分的情况都更吓人,因为这蛇是出现在收费员的身边,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近在咫尺!

从监控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收费员正在岗位上工作。其背后的窗户边居然钻出来了一条细长的蛇!它在边缘探索,似乎是在寻找出路,也不知道一开始是怎么进来的。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条蛇慢慢往前面靠,甚至爬到了收费员的旁边,如果它此时发动攻击,那真的是瞬间就可以命中。我们这些看客也不由得为收费员捏了把冷汗。

终于,这位收费员察觉到了身边的不速之客,她只是撇过头看了一眼,瞬间弹跳起身,冲出了岗亭。她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就是下意识的进行避险的行为,不管是有毒还是无毒,大部分人突然看到蛇这样在传统观念里几乎跟“致命”划上等号的生物,都会难以保持冷静。

不过有个细节还是蛮有趣的,那就是这条蛇似乎也被收费员吓了一跳,收费员冲出去的时候,这条蛇的蛇身也从窗户边缘掉了下去。

后续的处理结果未知,应该也就是等蛇自行离开或者是报警请专业人士来处理了。希望还能在这些岗亭附近想办法布设一些防蛇的手段,不然估计这个区域的收费员上班都得胆战心惊的,有点可怜。

这条蛇看起来身体修长,头部只比身体宽一点点,这让我想到了游蛇科的物种。反复看了好几次视频,我发现这蛇的身体呈现浅藕褐色,身上有些黑色的点,从身体中部向后蔓延,很像是菜花蛇的幼体。刚好菜花蛇又是比较常见的物种,所以我怀疑这应该就是菜花蛇的幼年。

对了,所谓菜花蛇就是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的民间俗称,算是非常出名的一种五毒蛇类了。它们的成年个体会捕食其他的蛇类,并且其能很大程度的免疫血液类毒素,对尖吻蝮、蝮蛇等蛇有奇效,民间有个传说,就是有王锦蛇出现的区域,几里地内都不会有其他的蛇,因此被民间称为“百蛇之王”。

不过实际上王锦蛇免疫不了神经毒素或混合毒素,其成年个体虽然能长达2米,但也不是什么蛇都打得过。说是“百蛇之王”有点太夸张了。

说回正题,似乎大部分都很怕蛇,究竟人类对蛇的恐惧是否是天生的?这个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我以前曾写过这是刻入基因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显示,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都只是假说。

蛇肯定是我们人类最害怕的动物排名前几了,尤其是蛇比起老虎狮子这样的顶级猎食者,它们离我们更近。但实际上蛇主动造成的伤亡数量并不高,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办法亲眼见到几次蛇,但他们看到蛇却还是会被吓得够呛。

这是为什么?

一些研究者认为,我们对蛇的恐惧是遗传自生理机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在2017年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看像是青蛙和鱼这样的相对安全的物种的时候,瞳孔的正常大小,但当婴儿看到蛇,他们的瞳孔扩张幅度增加15%。其他很多类似的实验也都证明,不同年龄段的人类都能从很多照片中快速认出蛇。

2020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实验证实,人类杏仁核对蛇的刺激响应速度比对现代威胁快50毫秒,比如砍刀和枪。因为这些现代威胁是后来才发明的,那么人类天生对蛇响应速度快也许就意味着灵长类祖先的生存压力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强化了相关神经回路。

这些实验似乎论证了对蛇的恐惧确实存在在基因。

然而有些研究者通过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婴幼儿学家Vanessa LoBue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她将几个婴儿带进一个实验室,里面有四个有趣的玩具和四只活体动物,活体动物分别是一只蛇、一只狼蛛、一只仓鼠和一条斗鱼,当然它们都被放在一个小型玻璃容器里。

结果婴儿们喜欢所有的动物,他们与动物互动的时间几乎是与玩具互动的两倍。这跟刚才说的那些实验的结果似乎不匹配啊?

事实上确实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蛇的恐惧来源于后天学习,是恐惧的社会传递。

社会和父母会通过很多方式传递恐惧,可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恐惧反应,或者是孩子听到他们谈论蛇,甚至是直接教育孩子“蛇很危险”。

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从这个角度取调查。他们记录了家长和孩子们在爬行动物馆里谈论蛇和其他动物的场景。结果发现,与展馆里的其他动物相比,家长们对蛇的评价基本上都使用了负面和威胁性的语言。

而这些说法肯定是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的。

这或许说明人类对蛇的恐惧,并非来自基因,而是来自父母,不对,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是来自我们的文化。当你回顾一下从小到大接触的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蛇都被描绘成致命和恐惧的象征,比如很多以蛇为主角的恐怖电影,我的童年阴影就是《狂蟒之灾》。

很多文化中也都将蛇描述成威胁,比如著名的美杜莎,它的头发就是蛇。我们国内的话,就有什么“蛇蝎心肠”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成语。当然也有些文明将蛇视为好的象征并崇拜它们,但还是会着重描述其危险性。

语言、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让我们人类继承了对蛇最基本的恐惧。

除了这两种差异很大的说法,还有种比较折中的假说。

有研究者提出了“选择性敏感假说”。这假说怎么理解?简单说就是人类的基因确实能对蛇天生有快速检测能力,但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的恐惧情绪将其激活。

2023年,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实验表示,实验室长大的猴子完全不怕蛇,但仅需观看同类对蛇产生恐惧反应的视频一次,或者是看同类被蛇袭击的视频,它们就会形成终生回避行为,从这以后开始害怕蛇了。

科学还是很神奇很严谨的,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很多说法至今都只能是假说,是一种可能性。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