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新就业形态与基层治理创新”学术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社会治理与新就业群体赋能、社会工作与治理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本报淮安讯(记者王广禄 张清俐 实习生刘开泰)5月17日,“新就业形态与基层治理创新”学术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社会治理与新就业群体赋能、社会工作与治理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现代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一批具有自主性高、灵活性强、内部分化大等特点的新就业群体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新课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马凤芝表示,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深化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研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大力推动创新性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表示,流动时代需要创新社会治理和管理方式,发挥好党建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重建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单元,更好地把握社会运行和治理规律。
当前,社会就业结构呈现出就业形态灵活化、职业数字化等新特点。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关信平提出,要提高灵活就业群体的组织化水平,以更有效地应对原子化社会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北京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熊跃根建议,拓展新型就业群体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范围,确定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岩璧认为,应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分层结构可能发生的新变化。
新就业群体是维持城市经济运转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晓斌表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增强政策设计和实施的精准性,更好发挥返乡创业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杨光飞认为,掌握先进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农人”,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以新视角重塑城乡关系,推动乡村变革,日益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
论坛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淮安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心等单位承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