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记录自己,真的可以改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0 18:26 2

摘要:教员读书的时候写了几大筐笔记,参与革命期间也是挤时间写日记,写思考感悟;

记录的价值,远超出记录本身!

你有没有发现,有很多牛逼的人都有大量记录的习惯:

教员读书的时候写了几大筐笔记,参与革命期间也是挤时间写日记,写思考感悟;

曾国藩坚持写日记数十年,记录个人修养、政务处理、军事策略等内容;

张一鸣写管理日记,涵盖自我管理、产品策略、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著名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说:

写作之难,难在把网状思维,通过树状结构,用线性语言表达。

这是记录的难点,更是记录的价值所在。

因为一旦一个事物由混沌变为有序,由抽象变为具象后,它在你脑子里的印记就会更加深刻。

深度的连接,也意味着深度的改变。

而深度的改变,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01 意识的镜子:照见真实自我

对每一个人来说,认识自我都是一生的课题。

为什么?因为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

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自律,可一刷短视频,半天就过去了。

总以为自己情绪稳定,可一句话就能让你上头。

总想改掉拖延习惯,可每次还是一拖再拖。

你看,我们其实有太多知行不合一的地方。

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黄执中说:

每一个你看不惯的行为背后,都满足了你的某种需求。

如果发现不了它们,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始终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改变了。

而记录,就是唤醒"自我觉察"的开关。

我在人生至暗时刻,通过自我记录,一步步从黑暗中走出。

持续记录让我发现:我不喜欢一板一眼的生活,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路径,希望助人成长,渴望被人看见。

记录就是这样。

你写下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小情绪,都是一面镜子——照见那个习惯性被忽略的自己。

记录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记下来",而在于:你终于开始,跟自己说真话。

02 时间的脚手架:为人生做熵减

年龄越大,越发现,我们的时间早已被各种角色、各种琐事切割得稀碎。

世界的本质是熵增。

即使我们什么都不主动去做,生活和思绪也会越来越混沌不清。

而记录,就是对生活、思绪做熵减的过程。

对每一天做记录,是在对目标追逐做熵减。

对项目做复盘,是在对职业经验做熵减。

把观点、感受写成文章,是对碎片念头做熵减。

你知道教员为什么在战争局势如此混乱的情况下,还要挤出时间写作吗?

因为他在用书写把混沌不清的局势变得有序、可追溯。同时也让更多人从混沌中找到清晰脉络,对革命更有信心。

记录不只是整理过去,更是构建未来思维的支架。它让零散经验系统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一次性思考持久化。

掌控人生的关键,不是把时间用得更满,而是让它有结构、能复用、能积累。而这一切,从你今天开始记录自己,才真正开始。

03 认知的放大器:提升决策质量

人最难学到的能力之一,是做决策的能力。

并不是因为决策本身很难。

而是因为你以为你在用理性做决策,其实只是情绪在下判断。

或者,你做决策的标准根本禁不得推敲。

现实中,有太多自相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大脑中:

是辞职创业还是继续打工?「风险与机遇并存」和「稳定才是硬道理」同时在心里打转。

是继续加班熬夜还是准时下班?「多做多得」和「健康才是本钱」在你脑海中形成拉锯。

要不要对伴侣说真话?"诚实是基础"和"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在内心争夺话语权。

这种矛盾的内心独白,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心理学中的"可得性偏差"揭示:

我们做决策往往不靠严谨理性分析,而看当下直觉记得最清楚的观点。直白点,就是惯性思维。

而记录,恰恰是打破惯性的起始。

通过记录,我们才能审视判断源自情绪还是理性;

才能深究矛盾观点的成立条件、对立边界和转化可能;

才能成为那个同时保有冲突观点,却丝毫不妨碍行动的智者。

那些认知成熟的人,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愿意把思考变成文字,把判断留下证据,然后在复盘中不断进化的人。

04 命运的备份盘:避免重蹈覆辙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可人最大的愚蠢之一,往往是多次犯同一个错误。

查理·芒格也说过:"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这话简单却深刻。

而记录复盘,恰恰是对每一次教训,每一条弯路的备份。

只有收集到的弯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通往那个真正目标的道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记忆会欺骗你,情绪会蒙蔽你,但记录不会。

它忠实记载着你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失误,每一回反思。

未被记录的错误注定会重复。

未被分析的失败终将再来。

未被总结的教训毫无价值。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通过记录每日善行恶行的《功过格》,系统复盘行为轨迹,最终改命延寿、得子中举。

记录,不是为了怀念过去,而是为了保住未来。你不记录过去,就注定重演过去;

你不备份教训,就只能一次次从零开始。

所以,别再说"这次我真的长记性了"。把它写下来,才是真的开始有记性。

05 掏掏心窝子

几乎所有持续记录自己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感受到深刻的改变。

记录是照亮自我的明灯,是为未来积累的石阶,是打破惯性思维的锤子,是保护命运的备份盘。

当你开始记录,你就开始了与真实自我的对话。

当这种对话持续深入,你就会发现:

你以为的了解自己,其实是对自己的错误假设。

你以为的时间流逝,其实是对生命的无意义消耗。

你以为的理性决策,其实是情绪的随波逐流。

你以为的刻骨铭心,其实只是三分钟热度。

来源:幽默艺术家H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