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法治,作为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法治,作为我国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方面,其国际传播尤为重要。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选准好故事是前提,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同时还要以创新突破传播壁垒。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法治,作为我国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方面,其国际传播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法治工作的国际传播实践相对较少。然而,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赢得国际舆论对我国的了解和支持,树立我国文明法治、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是亟须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可以从选故事、讲故事和传故事三方面着力。
选准好故事是前提。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为法治叙事提供了重要启示。广西电视台《家在青山绿水间》以中老减贫合作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庆《山水重庆:中国桥都》以地域特色展现城市发展;浙江《“洋河长”的山水梦》通过个体叙事传递环保共识。这些案例表明,法治传播需立足本土实践,从三个维度挖掘素材:其一,彰显时代精神的实践成果。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展示我国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体现时代性和国家立场的内容。其二,体现法治文明的中国方案。例如,为了实现司法高效便民,我国法院系统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法院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为了化解好矛盾纠纷,破解不能成为“诉讼大国”的时代命题,我国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以“和合”文化作为定分止争的价值追求,将调解贯穿于全过程、各环节,以调促和、以调息讼、以调止争。其三,展现司法温度的基层实践。就笔者采访经历来看,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警身上有许多鲜活感人的故事。考虑到西方媒体和民众更习惯于以小见大的故事叙事,我们可以考虑从奋战在法治工作一线的凡人小事中取材。
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笔者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做到两个“重”:一是重共情。二是重故事。回顾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笔者发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互信”“支持”“携手”“共建”“沟通”“交流”是较高频率出现的词汇。这启示我们,在国际传播当中要重视与受众共情,要从真诚、善良、爱和美等人类普遍的共通情感去表达;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到自己想说的和受众爱听的结合点去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他本人在海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也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实现增进了解、赢得理解、获得认同的理想传播效果。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以讲故事方式讲述法院如何处理矛盾纠纷的稿件不仅在网络上传播效果更好,也更容易让读者从情感上理解和认同法院工作,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以创新突破传播壁垒。新技术正在重塑法治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我们要善用新形式、新手段,让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得更远。目前,竖屏短视频和直播是全球流行的传播形式,其具有适配移动生态、提升用户注意力、情感共鸣更直接等显著优势。过往国内传统媒体多采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宣传片等形式来进行国际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传播模式显得不够“接地气”,传播力不足。近期美国网红IShowSpeed(俗称“甲亢哥”)的中国行用直播镜头击碎了美国对中国的抹黑宣传。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中,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互动比一般宏大叙事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这也启发我们,要注重使用竖屏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来进行国际传播,比如探访类直播、法治微短剧等,以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形式更好地吸引国际受众的注意力,提升传播效果。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担当。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法治实践,也要以国际视野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文明底蕴。我们还要以共情共鸣破解“中西对立”认知壁垒,善用竖屏短视频、AI等新技术赋能叙事,突破“他塑”的桎梏,向世界传递兼具东方智慧与现代价值的中国法治方案。
来源:天津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