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检文苑】铁花飞处是吾乡:熔铸在铁与火中的家风长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08:27 2

摘要:豫南的夜风掠过老乐山的褶皱,将千年冶铁的余温送进确山街巷。街头的老槐树下,七十六岁的打花传承人杨师傅正给徒弟戴好葫芦帽,粗粝的手掌抚过少年的脸颊,像在摩挲一块待锻造的生铁。“记住,举棒要稳,击打要准,收手要快。”他苍老的声音厚重的像土地上深深的车痕,像一本无字

豫南的夜风掠过老乐山的褶皱,将千年冶铁的余温送进确山街巷。街头的老槐树下,七十六岁的打花传承人杨师傅正给徒弟戴好葫芦帽,粗粝的手掌抚过少年的脸颊,像在摩挲一块待锻造的生铁。“记住,举棒要稳,击打要准,收手要快。”他苍老的声音厚重的像土地上深深的车痕,像一本无字的千年史书。

杨师傅记得,他第一次看打铁花时,他刚垂髫之年。那年冬夜特别冷,坩炉里的铁汁映着星光,打花人赤裸的脊背蒸腾出白气,像一群行走的火魂。“看见没?”师父指着空中炸裂的铁花:“铁汁要烧到'白亮透'才打得开,做人也得有这火候。”他似懂非懂。

确山打铁花的花棚,也从来不是单纯的表演场地。花棚下,除了飞溅的铁花,还有一代代师父的训话声:“一打政通人和五谷丰登,二打天降百福神州同乐,三打……”少年看着铁花在柳棚上绽开,也看着族中长辈在“老杆”下焚香叩首,将“家国情怀忠孝节义”的训诫刻进瞳孔。

当他第一次拿起花棒,颤抖的手击打出的铁水在头顶炸开,高温的铁屑撕破衣衫钻进肌肤,他忽然明白,家族的传承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赞美,而是铁与火的淬炼,带着灼痛,却能熔铸出最坚韧的魂,那些被长辈们挂在嘴边的“老理儿”,原来都熔铸在每一次挥棒的记忆里。

电脑屏幕上,各种电机驱动的钢丝棉旋转生辉,面对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老人却固执地坚持保持原汁原味:“机器打的铁花,永远也不能代替我们。”杨师傅望着红彤彤的炉火,胳膊上深浅不一的疤痕,像幅特殊的地图。那些疤痕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像极了打铁花时飞溅的余烬。他像是在嘱咐徒弟,也像是在喃喃自语:“你看这火花,要是没了艺人的汗珠子,就没了咱们铁花人的精气神”。

市幼儿园的操场里,杨师傅则手把手教孩子们握花棒:“记住,举棒要稳,击打要准,收手要快,就像你们写作业,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当城里穿汉服的小姑娘和穿潮牌的小男孩第一次打出像样的“小铁花”,家长们发现,孩子不再抱怨“无聊”,而是捧着黑黢黢的花棒说:“原来爷爷伯伯们小时候玩的不是手机,是这么酷的东西。” 原来,文化自信就像这打铁花一样,在燃烧中传承,在碰撞中新生,每一次击打都能唤醒一段记忆,我们便在这薪火相传中,找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

暮春的老乐山,新抽的柳枝在风中摇曳。杨师傅站在花棚旁,看着儿子带着年轻的打花队员进行表演。铁花腾空的瞬间,他仿佛看见一代代匠人端着花棒冲向花棚,那些滚烫的火星,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烟火,而是一代又一代人递过来的火炬——它照亮过饥寒交迫的岁月,温暖过背井离乡的夜晚,如今又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夜空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风起时,老柳树的新叶沙沙作响。杨师傅笑了,他知道,他的后人将来也会在某个夜晚带着孩子来这里,指着漫天铁花说:“你看,这是咱家的星星,也是中国人的星星。”那些熔铸在铁与火中的家风,就像这永不熄灭的铁花,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永远炽热,永远明亮。

来源:驻马店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