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傍晚,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安徽滁州凤阳县地标性古建筑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一侧,瓦片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烟尘瞬间弥漫,场面触目惊心。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号称“华夏第一谯楼”的古建筑,虽脱落的是1995年复建部分,但此次事故仍
5月19日傍晚,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安徽滁州凤阳县地标性古建筑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一侧,瓦片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烟尘瞬间弥漫,场面触目惊心。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号称“华夏第一谯楼”的古建筑,虽脱落的是1995年复建部分,但此次事故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古建筑保护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明中都鼓楼不仅是凤阳县的重要地标,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曾历经战火纷飞、岁月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当地民众心中的精神寄托。如今,部分瓦片的脱落,犹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我们每个人心头,提醒着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事故发生后,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迅速发布通报,确认无人员伤亡,相关情况等待进一步调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也连夜赶赴现场,初步勘查发现西侧屋面灰背层存在大面积空鼓。有文物保护专家推测,此次坍塌或许与2023年修缮时未彻底更换老化粘结层有关 。尽管事发前日当地出现7级阵风,但当日风速仪仅录得3 - 4级风力,可见天气因素并非主因,建筑自身的维护和修缮问题更值得深究。
回顾明中都鼓楼的历史,它命运多舛。崇祯八年(1635年)毁于兵火后仅存基座,崇祯十二年(1639年)得以重建;此后在乾隆、咸丰年间又多次遭遇变故。1995年,凤阳县动工复建鼓楼上部楼宇并修复基座,1998年完成复建工作,2023年还进行了耗资千万的系统性修缮,可谁能想到,修缮后仅仅一年多就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这不禁让人质疑,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是否做到了科学严谨、万无一失?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是否严格遵循了文物修缮的原则和规范?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监管部门又是否切实履行了监督职责?这些问题都亟待有关部门给出明确的答案。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古建筑都独一无二,一旦遭受破坏,损失将无法挽回。此次凤阳鼓楼瓦片脱落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古建筑受损事件时有发生,从自然侵蚀到人为破坏,从维护不力到过度开发,古建筑的保护面临着重重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古建筑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长效的维护管理机制,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对修缮工程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施工方案和施工单位资质,确保修缮过程科学、规范、专业。
此外,还需提高全社会的古建筑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根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凤阳鼓楼的这次事故,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个新的契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此为戒,深入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让明中都鼓楼早日恢复往日风采。更希望通过这一事件,能唤起全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传承民族精神 。
来源:杏坛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