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专栏为杂谈向,不具科普性质,笔者也不具有科普经验,专业性知识难免欠缺,望读者理解并提出指导,承蒙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使用图片均为网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本专栏为杂谈向,不具科普性质,笔者也不具有科普经验,专业性知识难免欠缺,望读者理解并提出指导,承蒙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使用图片均为网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游戏里林地的取景地,前身为皇家猎场,拥有近千年的历史,现为英国的国家公园,在一次制作组通讯中透露过腐木场景参考了降解中的桦木(Betula spp.),而新森林主要的桦木树种为垂枝桦(Betula pendula)和毛桦(Betula pubescens),集中分布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植被类型,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绿叶,冬季寒冷干燥落叶,游戏里腐木的地下光源为硫色多孔菌的幼体(Laetiporus sulphureus),属于木腐菌,分泌酶类降解木质纤维素导致木材腐朽,也可见于活树的伤口,喜欢腐生于阔叶树,幼体为淡黄色,随成长而变色为亮橙色,理想宿主为橡树属(Quercus spp.),其幼年子实体煮熟可食用,成年子实体可入药,口感似鸡肉和三文鱼而得名鲑鱼菌,可断定游戏里的腐木树种为垂枝桦(Betula pendula),第一章的主战场便发生于夏季新森林国家公园中的一棵垂枝桦腐木中。
原生于新西兰北岛,后随人类活动扩散至英国及欧洲部分地区。其属名Pentarthrum源自希腊语pénte(五)+árthron(关节),意指该属模式种触角有五个梗节,种名confinis(拉丁语“受限的”,作引申意指其原生境局限于新西兰北岛)。属于象甲科(Curculionida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鼻虫,科下物种常被称作蠹,蠹也就是木蛀虫的意思,象鼻虫的象鼻即喙部,主要用于挖掘、取食等方面 。
该物种经由虫蛀木材扩散至英国,对木质建筑造成威胁,是危害巨大的外来经济害虫,成虫会将卵产在木材中,幼虫孵化后向木材内部蛀食,尤喜高湿度木材,因而针对它们的主要防控手段是降低木材湿度。
游戏里登场为幼虫,身体乳白色,头部会随成长逐渐泛黄,平时会蜷缩成C形,不像游戏里移动时的“直来直往”,运动能力有限的幼虫会利用遍布褶皱的身体增大摩擦力,然后依靠伸缩肌肉达成“蜿蜒蛇行”。
同属模式种,发表自林奈《自然系统》的元老级物种,广布于欧洲,也是潮虫科(Oniscidae)体型最大的物种,常见于潮湿的腐木中,成体体长可达18㎜,体色灰褐色,背甲分节,带有呈对称排列的不规则黄斑,触角细长,有着一对小尾须。
它们被发现有聚集性行为,会组成群体共同承担生存风险,甚至可达几十只的庞大规模。该物种属于卵胎生,幼体孵化于雌性腹部的育袋中,通过卵黄获取营养,在一段时间滞留后脱离母体。它们主要以腐烂植物和真菌为食,并会啃食自己蜕下的皮以补充钙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
遇险时会像游戏里一样趴下防御,但不同的是,陆生等足目物种往往掌握着化学防御手段,该物种的第2至第5胸节各长有一对腹肢腺,共四对,会泌出微量含酚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分泌物,过氧化氢受过氧化氢酶催化作为辅助氧化剂提供氧气,酚氧化酶则负责催化酚类前体快速氧化成苯醌类化合物散发气味,驱散蚂蚁等捕食者,不过因为分泌量少,对人并无明显感觉。
广布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大型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成员,成体体长在20㎜~32㎜之间,属名Ocypus源自希腊语“Ōkys”(“迅捷的”)+“pous”(“足部”),种加词“olens”(拉丁语olēre“有味道的,意指其腹部的一对臀腺”)幼虫头部呈暗棕色,成虫则通体亮黑色。其幼虫大部分时间栖于地下,成虫属夜行性,靠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生。
英文俗名Coach Horse Beetle(骏马甲虫)和Rove Beetle(漫游甲虫)都得名自隐翅虫科成员行动迅捷的特点,而该物种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与游戏的憨憨形象相反,其跗节布有细密的微刚毛,加之跗爪间的爪间垫在攀爬时能分泌黏性物质,使其能轻松在垂直表面上奔驰,捕猎时主要靠迅猛的追击速度与强劲的颚部力量控制住猎物。
游戏中有着幼虫和成虫两种形态,并存在魔改的超级成虫,驱敌时,它们与前者一样依赖化学手段,会举腹威慑敌人并用腹末的一对臀腺直接释放含苯醌类化合物的防御性分泌物,被描述为臭鸡蛋味,主要对象是蚂蚁以及小型脊椎动物,游戏里表现为迷惑效果,并造成持续性物理伤害。
同属模式种,暂无中文正式名,原产地中海沿岸,随人类活动扩散至英国南部,偏爱城市环境,常被发现筑巢于砖瓦缝隙中。体色由黑到棕不等,最显著的特征是一些个体的亮绿色螯肢,也有一些个体腹部会长有花纹,因而被称作Green-fanged Tube Web Spider(绿螯管形蛛),属名Segestria(拉丁语segestris“覆盖的;遮蔽的,意指该属模式种被发现于栖息于墙洞和岩石覆盖之下”),种加词florentina(拉丁语florentina“佛罗伦萨的,意指其模式产地”)。
存在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性身体细长,体长10~15㎜,雌性身体肥硕,体长14~22㎜,叮咬注射的神经毒素通过抑制猎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失活,引发猎物痉挛性麻痹,毒素虽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活性较低,但据描述,被叮咬后疼痛会持续数个小时,并伴随着发热红肿。
游戏中登场形态为雌性,并错误地使用了六犹蛛科(Hexathelidae)的俗名Funnel-web Spider(漏斗形蜘蛛),它们会织出管状巢穴作为栖身之所,并纺出数条信号丝,当猎物碰触信号丝时,会产生振动警醒它们 ,察觉猎物的它们会飞扑出来刺穿并把猎物拖向巢穴深处,但它们的猎物主要是其他较大型的节肢动物,面对蚂蚁,它们会选择用丝线封堵巢穴,毕竟正所谓“好汉也架不住人多”。
同属模式种,广布欧洲及地中海沿岸,被认为体长可达7㎝,是体型最大的蝼蛄属(Gryllotalpa)物种,存在性别二态性和翅型二态性,雌虫的体型要比雄虫更大,雄虫通过摩擦前翅发声吸引雌虫,由于人类活动和外来近缘物种的引入,当今英国本土仅剩少数种群保留在新森林。分为擅于飞行的长翅型与偏爱地下活动的短翅型,长翅型开掘足细长,短翅型开掘足短钝,它们的翅型分化也是由环境影响异速生长决定的,新森林更适合短翅型的生存。
蝼蛄是昆虫界“铁人三项”选手,前足特化成开掘足获得强大的挖掘能力,后足则是直翅目(Orthoptera)标配的跳跃足,但蝼蛄的跳跃能力并不强,主要功能是辅助蝼蛄在地下隧道内倒退,体表密布的绒毛能辅助在水淹隧道内存活数个小时。
游戏中登场形态为短翅型雌虫,它们以植物根茎为主食,但也会机会性捕食挖掘时偶然碰到的昆虫卵和体型极小的其他节肢动物,并帮助疏松土壤,但胆小的它们不会像游戏里旁白的艺术化处理去主动冒犯蚂蚁争夺蚁卵。它们也拥有化学防御手段,成虫的第4至第8腹节各长有一对功能性腹腺,共五对,它们的腹腺化学防御原理和栉潮虫近似,在此不再赘述。
来源:游戏玩家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