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播时代呼唤“共通文本”(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5:44 1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发现在课堂上找到学生们共同熟知、共同喜爱的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并不容易。曾经,一部小说引发争相阅读,一部影视剧掀起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那些跨代际的大众文艺文本凝结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如今,文艺领域赢得学生普遍认同的“共通文本”不是很多。

耿弘明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共通的文艺作品不仅提供审美愉悦,更承载着集体想象,通过阅读同一部小说、观看同一部电影、聆听同一首音乐,人们体认着相通的精神世界,分享着相似的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发现在课堂上找到学生们共同熟知、共同喜爱的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并不容易。曾经,一部小说引发争相阅读,一部影视剧掀起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那些跨代际的大众文艺文本凝结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如今,文艺领域赢得学生普遍认同的“共通文本”不是很多。

小课堂也体现了大时代。在这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人们似乎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岛上,各自构筑着一个个微观的精神园地。国漫迷追逐着本土动漫的每一步新进展;科幻读者争论着刘慈欣与克拉克的异同;穿越类网文爱好者沉醉于某段历史之中;推理小说爱好者徜徉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世界……这些文化“小岛”既丰富多彩,又相对隔离,形成了分众化的文化景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重限制的叠加。

首先是模型限制。信息茧房与回音壁效应带来了认知封闭,算法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的历史偏好不断强化既有的兴趣点,使人们安适于特定的内容领域,生活在由算法定制的“平行宇宙”里。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其他文化内容的兴趣,难以接触到广阔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量级限制。文艺生产总量呈现前所未有的指数级增长,每年全球新发行的小说、电影、动漫、游戏数不胜数,一个人穷尽一生也只能接触到小之又小的部分。数字技术更是让内容创作门槛大幅降低,视频、音频等各类内容以惊人速度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更难筛选出共通文本。

第三是速度限制。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的时代,文化消费的周期被极大压缩。一部作品从风靡到被遗忘的时间越来越短,很少有作品能够获得足够长久的关注以形成深刻的文化烙印。昨日的文化热点转瞬即逝,几个小时前的热搜话题也可能须臾不见踪影。

这三重限制交织在一起,使得共通文本的形成变得困难,导致我们越来越缺少广泛共享的文艺产品。

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分众化自有其积极意义。它是先进的科技生产力的结果,只有在一个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文艺产品才能如此多样化,人们才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气质的类型,获得更精准的审美共鸣。分众化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创造力的释放,各种个性化表达都有展示空间,各类艺术形式才得以蓬勃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共通文本的重要性,感性的共鸣与理性的共识往往相伴而生。共通的文艺作品不仅提供审美愉悦,更承载着集体想象,通过阅读同一部小说、观看同一部电影、聆听同一首音乐,人们体认着相通的精神世界,分享着相似的价值观念。

面对这一挑战,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新的工作方法与策略。

首要的还是保持丰富性。重建共通文本的基础,离不开丰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要鼓励更多自下而上、丰富多元的创作,从中托举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近年来,像《黑神话:悟空》这样取材传统文化的游戏作品,像《流浪地球》这样将中国文化与科幻想象相结合的电影,都是各自类型里的突破。不应忽视,它们与游戏、科幻这些领域一直以来的灵感积累、创意涌现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与技术为友,与技术对话。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要想以全局视野把握社会文化整体,就不可能脱离对这个时代有巨大影响的科学技术,不可能单凭人文知识实现。创意与技术的对接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哪怕是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和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也要建立在了解与对话的基础上。

第三,跳出自我,走向连接。文化偏见往往源于隔阂,如果喜欢托尔斯泰就欣赏不来网络小说,热爱文学就无法兼容科学,钟情古诗词就不能领略摇滚乐的魅力,那只会让一座座封闭的小岛越来越疏离。在文化素养的培育上大可不必如此“挑食”,尝试着去理解各种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诉求与美学原则,如此才能创造出连接不同小岛的内容,构建新的文化桥梁。

最后,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共通文本的追忆,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创造与当代人情感相通的新经典,创作能够连接传统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的共通文本。它既能深深扎根在文化传统的土壤,又能融汇当代人的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还要有能力触及未来人类的精神世界。

回到教室,面对着那些沉浸在各自“小宇宙”中的同学们,我意识到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搭建桥梁。我们需要理解年轻一代的文化语境,陪伴他们跨越认知边界,探索更广阔的文化世界。未来的共通文本可能不再是某一部作品,而是由多元作品构成的网络,是一个可对话、可交互、可共同编织的情感地图,一个尊重特色又构建共识的文化空间。这样的共通文本越多,人类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精神养料才会越丰厚。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