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汶泉学校民俗文化展馆:触摸千年农耕智慧,传承中华文明根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7:32 1

摘要:在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有一处独特的文化空间——民俗文化展馆。这里没有华丽的科技装置,没有炫目的声光特效,却以最朴素的姿态,陈列着近百件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古老农具。

01一馆藏万象,一犁知千年

在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有一处独特的文化空间——民俗文化展馆。这里没有华丽的科技装置,没有炫目的声光特效,却以最朴素的姿态,陈列着近百件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古老农具。

从笨重的石磨到精巧的纺车,从锈迹斑斑的犁铧到斑驳的木质风车,每一件展品都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向现代人诉说着“粒粒皆辛苦”的文明密码。

作为学校重要的德育实践基地,这座展馆不仅让学生们触摸到祖辈的生存智慧,更让城市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在农具的纹理间读懂“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

02翻土整地: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核心展品:犁、耙、铁锨、镢头

一组形制各异的翻土工具揭示了农业文明的进化史。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木辕铁犁,弯曲的犁辕上仍可见使用磨损的痕迹。竹制耙、铁齿耙与木锨的组合,生动还原了“犁地耙田”的完整工序。展板上摘录的农谚“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土一碗饭”,让参观者直观理解传统农事中土壤处理的科学智慧。

03播种管理:指尖上的生存艺术

核心展品:耧车、锄头

“看!这个像独轮车的物件居然能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学生们围着一架明代三脚耧车惊叹不已。这件被誉为“古代播种机”的农具,通过耧斗的精密设计,实现了行距、深浅的可控播种,其效率是手工播种的5倍以上。

04收获加工:从穗粒到餐桌的文明之旅

核心展品:镰刀、连枷、石磨、碾子

悬挂的锯齿铁镰排列成阵,诉说着收割技术的千年演变。一件“推镰”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这种带轮子的收割工具,可通过推动装置同时完成割禾与堆放,堪称传统农具中的“黑科技”。

在脱粒加工区,木质连枷与石碾的组合揭示了“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展馆特意保留了使用痕迹明显的石磨,学生可亲手推动磨盘,看着麦粒如何变成面粉。当细腻的面粉从磨缝间簌簌落下时,总能引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集体感叹。

特别设立的“纺织记忆”角落,纺车、梭子、弹棉弓等工具,完整呈现了“棉田到衣裳”的产业链。在这里,历史课本中的“男耕女织”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05农具之外:器具中的文化密码

特色展品:斗笠、蓑衣、粮斗、算盘

民俗文化展馆的深邃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生产工具陈列。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蓑衣,揭示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劳作美学;木质粮斗上“丰”“裕”的刻痕,暗合着传统计量单位“升斗”的社会学意义;甚至不起眼的牛铃铛,也因“牛歇谷雨马歇社”的民谚,成为解读节气文化的钥匙。

06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汶泉学校的民俗文化展馆,不仅是农具的博物馆,更是一部立体的文明教科书。当孩子们抚过犁柄的包浆,当他们推动沉甸甸的石磨,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正在心中生根发芽。

这座展馆的终极价值,或许正如“读懂农具,才能读懂中国。”在机械化农业取代传统农耕的今天,这些静默的老物件依然在诉说永恒的真理——文明的高度,永远建立在深耕大地的厚度之上。

来源:皮皮聊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