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韦应物,在16岁之前就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横行街市,嗜酒闹事。在20岁以前,他的生活基本上只有聚众赌博,纵酒闹事,不喜读书,大字不识。
韦应物,在16岁之前就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横行街市,嗜酒闹事。在20岁以前,他的生活基本上只有聚众赌博,纵酒闹事,不喜读书,大字不识。
韦家作为唐朝的顶级豪门,长安权贵,坊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说的就是“韦家”与“杜家”的权势。而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到了韦应物他爹这一代,仍然是皇家供奉,所以给不学无术的儿子弄了一个御前侍卫的头衔,走在皇帝御驾前耀武扬威是家常便饭。
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也在不久后驾崩,韦家遭到战火洗劫,开始败落,不复昔日荣光。韦应物才开始“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因为20岁的他,娶了16岁的才女元苹。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婚后的韦应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洗心革面,主动要求进太学读书。
27岁时,正式参加工作,坐上八品小官洛阳丞。可豪门生活让他不安心做这样的芝麻小官,便写下“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的辞呈后装病辞官了。
赋闲在家的韦应物无所事事,写下一首著名的诗《简卢陟》,这首诗曾经的爆火程度让人惊叹,被当代网友万般修改: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尤其是后两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隔了千年后引发广大才子共鸣,不知道喝下了多少瓢好酒,只可惜依旧洗不了风尘。
韦应物无心仕途,可安史之乱把家里的老本都清洗差不多了,祖荫是没吃多久,渐渐地也开始贫窘起来。40岁那年,妻子元苹去世,对韦应物打击极大,自觉对妻子充满无限愧疚。
在给亡妻的祭文中写道: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
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
器用百物,不忍复视。
情深意重,令人读之落泪。
韦应物逆天的诗才灵感是在47岁那年爆发的。只因这首轻巧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景如画,画中有韵。雨水使山涧更加湍急,然而孤舟独泊,野渡无人,却让一切显得极为静谧。鸟鸣水流,只会让人心更加悠闲空旷。
有人说这首诗托物言,幽草代表自己的安守素节,黄鹂代指媚臣高居上位,而水急舟横无人问津,则代表不得重用的无奈忧伤。我只懂得它字面的优美与画面的闲雅,已经足够。
韦应物读书起步晚,20岁才想起来学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个天才。在妻子过世后渐渐悟道,渴求归隐,像极了王维,尤其是妻子死后再无续弦也跟王维一样。
他的诗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
所以后世也将韦应物也归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孟韦柳”并称,四人分别是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韦应物的人生选择也与王维一样,虽隐犹仕,一直徘徊于官场与山水之间。同时韦应物是个好官,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关心民众疾苦。
曾有《采玉行》描写在山岭中采玉人的艰辛;又有《夏冰歌》表现采冰人的生活。只有真正眼里看到百姓,才会写出这样的诗篇。
他曾在诗中自省: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意思是说即使抱病任上,也时时担心自己有没有尽忠职守,虚领俸禄,让百姓受苦。
52岁时,韦应物已经做到三品大员苏州刺史,这是他做过的最高官职,所以后世又称其为“韦苏州”。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韦应物位居三品,又是在苏州这样的富庶之地任刺史,三年任期结束,竟然穷得连回长安的路费都筹措不起,只得栖身苏州无定寺中养病。
一年后,韦应物于寺中孤独地死去。
死后,与妻子元苹合葬。
来源:宠爱帅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