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丨郝海霞:二十年“磨”一课

B站影视 2024-12-13 04:38 2

摘要:素面朝天、简单的低马尾、寻常的框架眼镜……日常生活中,清瘦且不事雕琢的她似乎存在感不强。然而,只要她站上讲台,这位“不起眼”的女教师立马气场全开,中气十足神采飞扬,牢牢牵动着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素面朝天、简单的低马尾、寻常的框架眼镜……日常生活中,清瘦且不事雕琢的她似乎存在感不强。然而,只要她站上讲台,这位“不起眼”的女教师立马气场全开,中气十足神采飞扬,牢牢牵动着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这位反差感极大的老师,是长沙理工大学2024年度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郝海霞。从教22年,讲授《结构力学》22年,郝海霞投入全部精力参与这门课程的建设,见证其从全校首门慕课课程到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到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再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岁月流转中,讲课工具不断更迭,教学环境日新月异,授课方法推陈出新,唯一未曾改变的,是她那颗想讲好每一堂课的初心。她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身信念,在坚持中奉献、在平凡中闪光。

△郝海霞在《结构力学》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郝海霞的课堂上,学生始终是“绝对主角”。

每道例题讲解前,她给予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真理越辩越明”;

在各种内力计算、几何组成分析过程中,她引入国内各结构形式的典型桥梁案例帮助同学们拓宽思路,结合知识竞答、小组讨论等环节,探索正确分析方法;

每次项目学习汇报,她按照学生们的不同特长对其进行异质分组,引导大家完成从文献梳理到资料查阅,从系数计算到建模分析的分工探究式学习……

“《结构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又具有明显的工程背景,密切关联着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郝海霞看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工程思维,推进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衔接,是教好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郝海霞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为此,她从教伊始就一直深入研究如何将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目标,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项目式学习,鼓励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来分析工程案例,调动其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周湘便是在小组项目学习汇报中,对于结构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知识点有了更扎实的理解和掌握,“小组作业做完后,我们组员的计算软件运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大幅提升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力学的魅力和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郝海霞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思考、讨论、解题、汇报……课堂上节奏紧凑,课前和课间也被郝海霞充分利用。她习惯于提前20分钟到达教室,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时段为大家面批作业。“有一次我晚上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快11点时发消息问郝老师,本想着第二天看回复,没想到她立刻‘秒回’。”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钟孝鸿说,“郝老师让所有的知识点都变得很简单。预习时看上去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她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就被我们消化了。”

以做学生的心态当老师

课堂上看似简单的“引导”,背后蕴藏着郝海霞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她搜集上百个典型工程案例,将其一一“揉”进课件中,方便学生更快吸收知识点;为了更好检测学习效果,她积极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和测试,实现与学生的高效沟通;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她参与先后两次参与《结构力学》慕课建设,现如今正在主导系里的第三代慕课——课程知识图谱建设……

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优化课堂练习,其中的驱动力来自郝海霞一以贯之的“学生心态”。

2002年,刚刚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的郝海霞留校成为老师。时值长沙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前夕,师资队伍整合与建设工作举足轻重,学校规定所有青年教师都必须跟随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助课”一年,在充分学习成长后方能走上讲台。

郝海霞的“助课”导师是长沙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后的第一任力学系系主任肖勇刚。“肖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课风格、深度融合工程案例的课程设计,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和启迪。”郝海霞回忆,一年的助课时间里,她就以“纯学生”的心态坐在教室后排学习如何讲课,课间则为同学们解答疑问,迅速积累起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经验。

△郝海霞与同事集体备课

在刚刚主讲《结构力学》时,郝海霞也曾经历沮丧和自我怀疑:“明明已经把知识点讲得很详细了,但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是不是我讲课水平不够?”

每当这时,她就试着“脱离”教师身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来重新理解课堂知识。渐渐地,她发现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真实需求出发,才能真正营造出独立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而在这样和谐、积极又有序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潜力才能最大程度被激发出来。”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郝海霞认真备课、高质量输出,得到众多学生好评。她的教学质量考核优良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并多次在学生评教中进入全校排名前10%,获得“长沙理工大学教学能手”“芙蓉标兵岗”等多项荣誉。

“以做学生的心态当老师”,也让郝海霞在20多年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充沛的学习动力。时至今日,她仍然每天坚持“充电”:在线上观摩名师公开课,阅读教育教学类期刊,浏览各大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她努力将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优秀教学资源化为“源头活水”,不断滋养自己深耕的这片教育沃土。

像比赛一样上好每一堂课

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之余,郝海霞也活跃在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她先后两次获得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并获得湖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她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刷新了长沙理工大学在该项教学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在郝海霞看来,“参加教学竞赛能更好地帮助我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更集中、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每次参加比赛,郝海霞都会留心观察其他参赛老师们的讲课特点和优势。如何更加流畅地衔接板书和幻灯片演示,如何更加灵活地运用模型等教学工具,如何充分兼顾知识讲授和课堂互动,这些都是她关注的重点。她将比赛当作宝贵的学习经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

△郝海霞(中)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让课堂不断精进的秘诀是什么?郝海霞的答案是:像“比赛”一样上好每一堂课。

在参加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期间,郝海霞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发现自己在讲授知识点时总会不经意间使用一些“口头惯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影响课堂节奏的流畅性。”在此后的课堂中,她不断对自己进行刻意训练,改掉了这个习惯。

2023年,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举行,大赛历时近10个月。在备赛过程中,郝海霞每晚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参赛讲稿、完善课件,白天就在课堂上打开“赛课模式”,“将学生们都当作评委,每堂课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上。”这种教学状态也在大赛后一直延续至今。

“郝老师上课时的热情能带动我们积极融入课堂,她讲课的声音总是很洪亮、很自信,让我觉得如果不认真听课就是辜负了她的付出。”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刘苑说。

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粟淼也深受郝海霞教学热情的感染。今年,粟淼在郝海霞的指导下参加湖南省教学创新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备赛过程中,郝老师对我的指导事无巨细。从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学创新报告的总结以及决赛现场答辩汇报的准备,她教我学习到很多一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举措。”粟淼说。

对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郝海霞多年来在课程教学、学生指导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不计回报。从当年那位初登讲台、羽翼未丰的青年教师,到如今教学炉火纯青、讲课水到渠成的课程团队负责人,她一步一个脚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往后二十年,继续‘磨’好这一课!”这是展望未来时,郝海霞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刘飘逸)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