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的山水间,野生蘑菇曾是“舌尖上的杀手”,但如今,这里正书写着食源性疾病防控的传奇——2023年中毒病死率同比下降64%,2024年仅2人死亡!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怎样的“湖南密码”?湖南省疾控中心全新推出的《湖南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密码》,即将为你揭开
本报记者 欧阳军 通讯员 黄萍
湖南的山水间,野生蘑菇曾是“舌尖上的杀手”,但如今,这里正书写着食源性疾病防控的传奇——2023年中毒病死率同比下降64%,2024年仅2人死亡!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怎样的“湖南密码”?湖南省疾控中心全新推出的《湖南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密码》,即将为你揭开创新防控模式的神秘面纱。
数据说话:从“头号杀手”到“十年最低”的逆袭之路
短片以震撼的对比镜头开场:曾几何时,野生蘑菇中毒稳居湖南食源性疾病致死率榜首,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急救画面,勾勒出过往的沉重阴影。而随着动态数据图表的展开,近几年中毒事件数、死亡人数的连续下降曲线令人振奋——特别是“病死率近十年最低水平”“2024年仅2人死亡”的标注,直观展现湖南防控体系的惊人成效。这不仅是数字的蜕变,更是无数家庭重获安宁的生命奇迹。
密码一:机制强基,织密责任网络
“有组织、有机制、有目标、有考核”的“四个有”机制,是湖南防控的核心引擎。省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动,与绩效考核清单的特写交相辉映,揭示出“联防联控体系”如何将责任压实到基层。“风险分级、动态调整”的精准策略,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防控的“安全网格”,从源头堵住风险漏洞。
密码二:宣教先行,构筑全民防线
在“5·17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的背景下,短片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基层宣教图景:农村大喇叭循环播放警示音频,校园课堂上孩子们踊跃提问,餐饮店内“不采不食”海报醒目张贴。针对重点时段、地区、人群和场所的“四重点”策略,让“野生蘑菇危险”的认知渗透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真正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跨越。
密码三:救治护航,打通生命通道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个早”原则,在模拟急救场景与定点医院镜头中得到生动诠释。28家剧毒蘑菇中毒救治定点医院的建立,联合湘雅医院等机构制定的诊疗规范,以及全省监测网络的密织,形成了从基层首诊报告到专家会诊的“黄金救治链”。数据显示,这套体系让野生蘑菇中毒病死率大幅降低,为患者抢夺每一秒生机。
密码四:科技赋能,引领智慧防控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检测蘑菇毒素的画面,与气象预警屏幕上跳动的“野生蘑菇中毒指数”形成科技感十足的蒙太奇。湖南通过快速检测技术、中毒预警模型等“四个方向”的科研突破,将防控升级为“数字战”——比如与气象部门合作的预警模型,能根据温湿度、降水等数据生成中毒风险等级,让防控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测”。
全民共鸣:从“湖南模式”到“中国经验”的跨越
短片的后半段,志愿者共同宣誓“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展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防控合力。“湖南模式”的成功已超越地域——其经验被国家部委多次推介,更与云南、贵州等省份形成跨省联动,为全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即刻观看:共赴“零中毒”的生命之约
《湖南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密码》不仅是一部成果展示片,更是一封写给城乡居民的“安全倡议书”。此时正值野生蘑菇生长旺季,让我们跟随短片的视角,读懂湖南防控的“科学密码”与“民生温度”,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