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称AI)已然成为艺术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吸引了众多探索者、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关注。然而,AI技术发展和迭代的速度之快,渗透各个领域
共创美学视域下AI艺术的生成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学术会议征稿启事
主办单位:大学生AI艺术季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艺术》杂志社
学术支持单位:《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评介》《电影新作》等
一 会议主题与意义
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称AI)已然成为艺术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吸引了众多探索者、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关注。然而,AI技术发展和迭代的速度之快,渗透各个领域的程度之深,也令人难以为其所涉的领域和对象作出确切的定义——“AI艺术”就是其中的一道难题。
一方面,AI艺术引发对“作者”概念的再思考:算法开发者、数据提供者、模型训练者与结果筛选者共同构成分布式作者网络。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灵光理论在此被进一步解构,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是否让位于算法迭代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AI艺术似乎也颠覆着康德式“审美无目的性”传统,其作品的美学价值不再依赖人类主体的感性经验,而是根植于算法对数据分布的概率建模能力。这种“非人类凝视”催生出异质性的视觉语言,比如,我们如何解读生成图像中的畸变(Artifacts)及其“美学”意涵? AI艺术更加挑战了传统艺术理论中“创作-接受”的二元框架。算法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成为具有认知主动性的创造性主体。这种转型要求AI艺术研究进一步引入计算美学的分析框架,关注隐性的空间结构与技术化艺术的生成过程。
作为2025大学生AI艺术季的重要板块,“共创美学视域下AI艺术的生成”学术会议广邀来自国内、国际各学科的学者,聚焦 “AI艺术”的定义、边界和应用。会议设置四大主题分会:
(1)AI与艺术史研究;
(2)AI艺术“共创”的主体性研究;
(3)AI艺术“共创”的技术伦理研究;
(4)AI艺术产业研究。
会议热忱期待来自交叉学科和多维视角的交叉研究成果。
二 主题分会
AI与艺术史研究
人工智能与艺术史研究的交叉融合,既指向数字人文领域和艺术史研究范式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暗含一种媒介考古与媒介物质性的视角。作为技术工具的AI如何对传统艺术史研究范式赋能,甚至重新激活艺术史学的认知框架与问题意识?当算法能够自主生成符合特定风格但无历史实存的作品时,“真迹”与“拟像”的界限被消解,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对话“历史研究”? AI如何成为挑战传统研究范式的技术,又如何成为激活艺术史理论自反性的媒介?本分会欢迎关于AI与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或应用讨论。
AI艺术“共创”的主体性研究
“AI艺术”难以被定义的核心原因正在于AI艺术“主体性”的模糊。我们如何理解作为“无主之物”的AI艺术?又如何能征用例如后人类的视角,对话“人机共创”的主体性?当算法可以生成“具有本真性幻觉”的作品,艺术的价值锚点应转向何处?“AI艺术‘共创’的主体性研究”分会,聚焦在人机协同的艺术创作情境下,人类创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审美判断所构筑的主体性如何受到AI算法的挑战,二者如何相互碰撞、影响与重塑。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界对AI艺术共创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主体性的特色呈现以及多元艺术风格融合时主体性的动态演变展开前沿探讨。
AI艺术“共创”的技术伦理研究
“AI艺术‘共创’的技术伦理”分会将直面AI艺术创作在现实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当人类艺术家、算法工程师、数据集提供者与AI系统共同参与创作时,如何界定“作者”的法律身份?现行的版权法体系是否造成对非人类创造力的制度性不公?当“人机共创”成为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拒绝AI的艺术家会否被系统性边缘化?同时,我们如何应对和面对AI艺术中的“偏见”和“提示词劳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AI艺术创作是否还有抵抗结构的可能?本分会鼓励学者聚焦AI艺术“共创”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伦理研究,特别欢迎在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交叉探讨。
AI艺术产业研究
“AI艺术产业研究”分会聚焦于 AI 技术在艺术产业领域引发的变革与发展,鼓励青年学者围绕 AI 如何重塑艺术创作流程、革新艺术作品营销模式、拓展艺术消费市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包括但不限于 AI 助力艺术生产的效率提升、推动艺术产品个性化定制,以及利用 AI 实现艺术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分析。我们不仅关注 AI 在艺术产业中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视其对产业生态、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分会期待来自(但不限于)经济学、艺术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专业见解,共同探索 AI 艺术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走向。
三 报名须知
我们邀请在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就职的青年学者(年龄为45岁以下)、在站博士后及在读博士生、在读硕士生踊跃投稿参会。请投稿者如实填写参会报名表,并同时提交800-1000字的投稿论文摘要,于北京时间2025年6月25日24:00之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邮箱yishujieyunying@163.com。同一申请人以第一作者身份最多可报名两个分论坛。
初评将遴选优秀论文摘要,并发送邮件通知投稿者。正文应以中文或英文形式撰写,中文字数不低于8000字,英文字数不低于6000字。论文应包含中英文标题、作者简介(150字以内)、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请投稿者将论文全文于北京时间2025年8月30日24:00之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邮箱yishujieyunying@163.com。摘要初评和终评均采用盲审的方式,初审评审团由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终审评审团由各位专家组成。
四 格式要求
1.中文标题应采用宋体三号加粗居中,英文标题应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加粗居中。
2. 投稿阶段,长摘要字数要求为800-1000字。在最终提交的完整论文中,论文摘要原则上不超过500字;关键词不超过5个,以分号分隔。中文论文的全文字数不低于8000字,英文论文的全文字数不低于6000字(不含参考文献)。
3. 对于中文论文,正文应采用宋体五号字。一级标题写作 “一”, 宋体小四加粗,左对齐并缩进2个汉字字节;二级标题写作 “(一)”, 宋体小四加粗,左对齐并缩进2个汉字字节;三级标题写作 “3.”, 宋体小四,左对齐并缩进2个汉字字节。注释引用请按照《电影艺术》要求,全文统一采用脚注,序号连排。
4. 对于英文论文,正文应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字。标题及引用格式请按照MLA, APA 或 Chicago格式进行撰写。请在上述格式中选择其一,全文统一。格式规范请参考:
五 投稿邮箱及联络人
投稿邮箱:yishujieyunying@163.com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学术会议报名表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