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克兰的烽火战场上,俄罗斯 "短号"(Kornet)反坦克导弹系统(ATGM)以横扫千军之势,成为全球瞩目的陆战王者。这款 "装甲终结者" 不仅撕碎了西方装备的神话面纱,更以近乎完美的作战效率,重新定义了现代反坦克战争的胜负规则。
在乌克兰的烽火战场上,俄罗斯 "短号"(Kornet)反坦克导弹系统(ATGM)以横扫千军之势,成为全球瞩目的陆战王者。这款 "装甲终结者" 不仅撕碎了西方装备的神话面纱,更以近乎完美的作战效率,重新定义了现代反坦克战争的胜负规则。
神话粉碎机:改写战场规则的毁灭数据
自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短号" 机组创造了令人震撼的战绩:摧毁数百辆敌方装甲目标,涵盖坦克、步战车甚至低空飞行器,实战命中率接近 100%。正如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的断言:"乌军序列中没有任何装备能在 ' 短号 ' 面前幸存 —— 一枚导弹即意味着一个目标的终结。"
里程碑战例:
2023 年 9 月,扎波罗热前线,"短号" 首次击穿英国 "挑战者 2" 坦克正面装甲,使其燃烧 24 小时后成为焦黑残骸 —— 这是该型坦克自服役以来的首杀记录。
顿涅茨克地区,美国 M1A1"艾布拉姆斯" 坦克被直接命中,战斗舱瞬间爆燃报废,印证了 "短号" 对西方最先进装甲的跨代压制力。
2024 年 1 月,科斯特罗马伞兵部队在7800 米超远距精准命中乌军步战车,刷新 ATGM 实战射程极限(美国 "标枪" 仅 3000 米)。
技术黑科技:穿透一切的 "双重打击" 法则
"短号" 的无敌战力源于其颠覆性的技术组合,使其成为现代装甲的 "天敌":
串联累积弹头(9M133 导弹)
采用 "破防 - 穿甲" 两段式攻击逻辑:
前置装药:率先引爆敌方爆炸反应装甲(ERA),使其防御模块失效;
主战斗部:击穿1.2 米均质钢装甲,即使加装附加防累积装甲也难逃致命一击。
实战中曾出现 "艾布拉姆斯" 被贯穿装甲与发动机的案例,展现其 "一击透心" 的恐怖破坏力。
半自动激光制导系统
操作员只需通过瞄准具锁定目标,导弹即可沿激光束自主追踪命中,无需持续操控,大幅降低实战误判风险。
对比美国 "标枪" 的 "发射后不管" 技术,"短号" 虽需保持激光照射,但具备抗干扰能力更强、操作门槛更低、多目标适应性更广的优势(可攻击工事、步兵、直升机等多元目标)。
全域猎杀者:从单兵到装甲集群的全能战魂
"短号" 系统的战术灵活性使其成为战场多面手:
部署模式:
可搭载于三脚架(单兵便携)、轮式 / 履带式载具(如 BMP-3 步战车),甚至直升机平台,实现 "单兵伏击 - 车载突袭 - 空中压制" 的全维度覆盖。
俄军曾利用车载 "短号" 对移动目标实施动态追瞄打击,展现其快速反应能力。
射程与精度:
8000 米极限射程远超同类武器("标枪"3000 米,"陶氏"4000 米),可在敌方反装甲火力圈外发起 "先发制人" 攻击。
2023 年夏季,俄军王牌车组在扎尔斯基指挥下,单日摧毁 7 辆 "豹 2" 坦克与 "布拉德利" 战车,创下单日反坦克作战纪录。
西方装备的照妖镜:神话背后的脆弱性
"短号" 的崛起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西方武器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标枪" 的困境:
昂贵的热成像制导系统(单枚导弹成本超 10 万美元)易受环境干扰,实战中多次出现 "失的" 案例,且复杂维护流程严重影响作战效率。
装甲防护的失效:
无论是 "艾布拉姆斯" 的贫铀装甲,还是 "豹 2" 的复合装甲,均在 "短号" 的串联弹头前形同虚设。西方推崇的 "动态防护 + 主动防御" 体系,被证明无法抵御这种 "跨代级" 穿透攻击。
战术体系的割裂:
乌军过度依赖西方装备的 "技术代差",却忽视了 "短号" 与无人机、火炮的协同杀伤链。俄军常以低成本 ATGM 配合侦察无人机,形成 "发现 - 锁定 - 摧毁" 的闭环打击,彻底瓦解敌方战术协同。
陆战规则的改写者
"短号" 的战场神话,不仅是单一武器的胜利,更标志着俄罗斯在反坦克技术路线上的全面引领。其 "简单可靠、高效穿透、多场景适配" 的设计哲学,为现代陆战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解题思路。正如普京对西方装甲的评价:"它们燃烧的方式,甚至比想象中更彻底"—— 这句话,在 "短号" 划出的致命弹道中,成为了最有力的现实注脚。
从高加索到乌克兰平原,"短号" 用实战证明:在反坦克领域,俄罗斯手中依然握有让对手 "无处可逃" 的终极杀器。当西方还在为装备的可靠性争论时,"短号" 早已在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来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