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祁吉寿:寻觅与传承——王旺山长篇诗歌《播火记》赏读顺阳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23:10 1

摘要:九十五年岁月沧桑,渭华起义已经融入了历史,当年的硝烟已经隐匿,先烈的热血化成了绿地,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类题材的诗歌,需要作者具备境界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史学的广度,哲学的悟性和艺术的灵性。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寻觅与传承

——王旺山长篇诗歌《播火记》赏读顺阳河

王旺山先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播火记》,是一种对信仰的诠释,对崇高的确认,对忠诚的印证,对心灵的净化,对精神的熏陶。

手捧《播火记》,不由我想起了六十年代的歌曲《我们是革命的下一代》。

九十五年岁月沧桑,渭华起义已经融入了历史,当年的硝烟已经隐匿,先烈的热血化成了绿地,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类题材的诗歌,需要作者具备境界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史学的广度,哲学的悟性和艺术的灵性。

在我眼中,《播火记》不是对历史烟云的简单复刻与回放。它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让当下的心灵与往昔的激情深度对接;它是一支催人奋发的号角,唤醒人们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它是一盏穿透迷雾的灯塔,为后代照亮前行的方向;它是振聋发聩的警钟长鸣,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它更是一场涤荡灵魂的洗礼,实现当代人精神的救赎与升华。

《尚书》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律,律和声。”纵观文学史,只有作者拥有赤子般的情怀,笔下才有滚烫的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在敌人的监牢里写成;夏明翰的《就义诗》在刽子手的枪口下写成,叶挺带着脚镣吟诵着《囚歌》,作家王旺山血液中涌动着军人的豪情,他仰望星空,肩负责任,用双脚丈量着红色的土地。

诵读《播火记》激情燃烧的诗句,我似乎听到了渭华起义的枪声,似乎看到了高塘塬上的风云激荡,似乎能感触到诗人的心理共鸣。

在秦岭北麓髙唐塬的沟壑里,埋藏着中国北方最鲜红的革命基因。旺山先生以诗人特有的敏锐触角,将手指探入渭华起义的历史褶皱,在斑驳的长矛与褪色的战旗之间,打捞起被岁月风化的革命密码。这部《播火记》不是对历史标本的简单临摹,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下面我从三个维度赏读这首诗:

一、心存敬畏的寻觅

当大多数革命叙事沉迷于恢弘的战争图景时,王旺山选择了俯身贴近大地的姿势。他徘徊于髙唐塬的沟壑之间,触摸着崖畔见证过血雨腥风的老槐树,凝视着锈迹斑斑的红缨枪,俯视镶嵌在大地上的标语,默诵着革命的歌谣。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让革命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可以触摸到的温热心跳。诗人对每粒火种的珍视近乎虔诚,他将爆破筒的硫磺味与谷仓的霉味并置,在暴力美学的表层下,掘出了革命最本真的质地——那是关中汉子骨子里的血性在历史节点上的必然喷发。

二、穿越时空的思考

从箭峪口的山路到宣化观的古庙,从望岗嶺的战旗到髙唐塬的刀光剑影,诗人用双脚探寻着起义的地理年轮。他注意到石碾盘上经年累月形成的凹痕,与子弹在青砖上擦出的刻痕竟有相似的弧度;发现农具仓库木梁的裂纹走向,暗合当年起义军行进的路线。这种充满灵性的空间挪移,让沉睡的地理坐标重新成为流动的记忆载体。当诗人抚摸纪念碑上模糊的铭文时,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石头的凉意,更是九十五年前那些年轻生命留在时空中的余温。

三、赓续基因的传承

在秦岭北麓的村庄里,诗人捕捉到了革命基因的显性表达:陈列在展览柜中发黄的照片,老人用方言传唱的渭华民谣,中学生社团排演的话剧。这些看似碎片的当代图景,在诗行的重组中形成了完整的精神谱系。最动人的是诗人发现,烈士的后代仍在用祖传的桑木扁担挑水,那根浸润过起义者汗水的扁担,如今挑起的不仅是井水,更是跨越世纪的信仰传承。

翁同龢有副对联:“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这部血色浸染的诗卷,本质上是一组关于红色印记的铸塑。王旺山用信仰的坩埚熔炼历史的矿砂,为读者提取出了超越时空的精神矿藏。当我们在诵读这荡气回肠的诗句时,那些1928年的星火,发出了电闪雷鸣般的声响,犹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屏蔽了物欲喧嚣的梦境,改造着精神原野的干涸与荒凉。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心存信仰的作家,胸中有激情,笔下才能流淌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文字。

我欣赏诗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我赞叹诗句惊心动魄的力量:它让纪念碑上冰冷的名字重新长出血管,让教科书里的铅字恢复心跳,用红色的历史为我们酿造出了精神的琼浆。

文章千古事,薪火永相传。旺山先生用深情的笔墨,为渭华起义的先烈铸造了一组雕塑,他所吟诵的英雄的赞歌犹如催征的鼓点,将激励着我们踏着先烈的血迹奋勇前行!

2025.5.15。于龙源居

图片来自编辑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顺阳河,原名祁吉寿,渭南市政协文化顾问、渭南师范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渭南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渭南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渭南市首届慈善大使、文化学者。《渭水之光》名誉顾问。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