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蔻正传之九厘银子的警示:一个强盗案照见古今贪婪众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22:03 1

摘要:为图财而舍弃性命,是强盗明知故犯的选择。他们心想:不舍命便无法求财。所以,性命在强盗眼中轻如鸿毛。然而,你可知道还有强盗为图财反而破财的吗?若知晓此类事,恐怕所有强盗都会惊愕醒悟,如大梦初醒。或许有人不信:“世上只有舍命的强盗,岂有破财的强盗?”请看看广德州枫

【白话翻译】

《强盗破财说》

姚文然

为图财而舍弃性命,是强盗明知故犯的选择。他们心想:不舍命便无法求财。所以,性命在强盗眼中轻如鸿毛。然而,你可知道还有强盗为图财反而破财的吗?若知晓此类事,恐怕所有强盗都会惊愕醒悟,如大梦初醒。或许有人不信:“世上只有舍命的强盗,岂有破财的强盗?”请看看广德州枫塘铺郑云等五盗截劫朱君甫的故事。

康熙十一年二月,安抚使靳某奏报:郑云本是江浦小茶商,因年荒起意做盗,纠集五人同谋,特意去江宁购买双刀、双弓、五箭作为行盗工具。初次作案,他们在路上截劫朱君甫,抢得行囊中白银六百九十余两,五盗志得意满,分赃而携。这群强盗可谓“得手顺利”。不料,他们九月初一日巳时(上午9-11点)得财,初二日未时(下午1-3点)便被捕,所劫银两原封未动,仅用了四分五厘买肉充饥。可悲啊!每名强盗仅“享用”了九厘银子!更可悲的是,他们劫得朱客人的钱仅四分五厘,而购买刀弓却花费四五两。相较之下,郑云等人因一念贪妄,无故损失百倍钱财。舍命轻贱却破财惨重,岂不是太可悲了?

侯景反叛,身首异处,他在所不惜,却因此失去南豫州牧、河南王的权位;安禄山反叛,肠流数斗而死,他在所不惜,却失去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及东平郡王之位;杨元感反叛,被斩首分尸,他在所不惜,却失去上柱国之位及累万财富。这些人难道不该罢休吗?此类人皆为“破财的强盗”。

为一口饭食而舍命行盗者,是迫于无奈的“舍命强盗”,尚可宽恕;为贪图宫室华美、妻妾侍奉、博取名声而贪婪谋取者,是“破财强盗”,本可停止却偏要妄为,不可容忍。推而广之,凡非分之财而取之者,皆为盗也。然而世人多避“盗”名,却行“盗”实,为何非要强取豪夺?他们心想:“银钱到手,才是己物。”可悲啊!这句话误尽天下人!朱君甫的银子,何尝没到郑云等人手中?初一日巳时到初二日未时之间,郑云等人俨然视之为己物,岂知转瞬之间,财物已非己有?

世上横取他人财物者,未得时忧,得手后喜,却不知:疾病缠身时,钱财供巫医;水火天灾时,钱财归河神火神;触犯国法时,钱财被抄没;卷入诉讼时,钱财送官吏;遇家仆盗窃、子孙挥霍、亲友强借、豪强巧取,钱财终成他人之物。可见,到手钱财未必属己,却强取妄求,岂不可悲可怜?

【爆款文章】

【九厘银子的警示:一个强盗案照见古今贪婪众生相】

康熙十一年的那个秋日,广德州枫塘铺的晨光里,五个强盗正对着六百九十两白银狂笑。他们不知道,手中的银子不是财富,而是催命符——从得财到被捕,不过短短一日,每人只花了九厘银子买肉,便要付出生命代价。这个真实的“强盗破财”故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古往今来无数贪婪者的荒诞命运。

一、九厘银子与五条人命:最亏本的“生意”

郑云等人的悲剧,始于一场荒谬的“投资”:为劫财花费四五两购置凶器,最终只“消费”了九厘银子。这种“投入产出比”,比最失败的生意更惨烈。他们的遭遇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不义之财,来得快去得更快。正如侯景、安禄山之流,为权力财货舍命相搏,最终失去王位、性命乃至千秋骂名,恰似《红楼梦》中“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谶语。

现代版“郑云”亦不鲜见:某贪腐官员受贿千万,却在东窗事发前只敢花十万买块名表,其余藏入墙缝,最终全部充公;某金融骗子卷走亿万家财,却在逃亡途中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一分钱未花便锒铛入狱。这些案例警示我们:靠掠夺得来的财富,从来不属于掠夺者,不过是暂存的“烫手山芋”。

二、破财强盗的心理迷局:到手即拥有?

为什么有人明知风险,却依然铤而走险?姚文然指出,根源在于“银钱到手方为己物”的迷思。这种心理如同毒瘾,让人忽视三个残酷现实:

1. 法律的“时间差”:郑云的银子“到手”不足一日,法律的制裁便已降临。现代反腐剧中,贪官“落马”速度之快,常让赃款来不及“焐热”;

2. 命运的“不定时炸弹”:侯景、安禄山即便权倾一时,却死于非命,赃物最终成了“殉葬品”。现实中,靠坑蒙拐骗发家者,多难逃“财去人空”的结局;

3. 财富的“流动性”:姚文然列举的巫医、水火、官吏、子孙等“分赃者”,在今天依然存在——保健品骗局收割老人钱财,网络诈骗卷走血汗钱,富二代挥霍祖辈赃款,本质上都是“强盗财富”的再分配。

三、从强盗逻辑到文明觉醒:超越零和博弈

姚文然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强盗”的定义从暴力掠夺拓展到一切“非有而取之”的行为。职场中抢功诿过的“办公室强盗”,商场中假冒伪劣的“商业强盗”,本质上与郑云无异。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摒弃“你死我活”的强盗逻辑,建立“各美其美”的共生思维。

今天的我们,或许该重读郑云的故事,记住那九厘银子的重量——它不是财富的计量单位,而是贪婪的量刑标尺。当我们为蝇头小利沾沾自喜时,不妨想想:手中的“银子”,是用正直换来的正当所得,还是用良心抵押的“破财毒药”?

结语:有一种富有叫“无债一身轻”

三百年前的郑云们,用生命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三百年后的我们,更应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智慧。真正的富有,不在银行卡的数字,而在灵魂的轻盈——当我们不再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便已拥有了最珍贵的财富:心安,便是归处。

【七言古风·破财盗叹】

江浦茶商起盗心,江宁买刀弓矢寻。

朱客行囊六百九,巳时得手未时擒。

九厘碎银买肉啖,五两凶器成祸根。

侯景安禄山史鉴,到头空抱黄金枕。

到手银钱岂属君?河伯祝融候汝临。

巫医官吏分赃去,子孙豪強竞夺侵。

劝君莫学郑云辈,三尺白绫悬屋梁。

人间自有阳关道,何用贪泉灌肺肠!

君不见,

不义之财似朝露,日出雾散无处寻。

清白二字值万贯,胜过腰间十万金。

文章亮点:

✅ 以小见大:用具体盗案切入,延伸至历史与现实的贪婪现象

✅ 古今对照:结合现代反腐、诈骗案例,增强现实共鸣

✅ 心理剖析:拆解“到手即拥有”的认知误区,揭示贪婪本质

✅ 价值升华:倡导共生思维,超越传统道德说教

诗歌特色:

✅ 叙事性强:以“得财—被捕—警示”脉络展开,如短剧脚本

✅ 对比鲜明:“九厘碎银”与“五两凶器”“十万金”形成强烈反差

✅ 警世金句:“清白二字值万贯”直击人心,便于传播

✅ 韵律铿锵:押“侵寻”韵,朗朗上口,强化警示效果

互动话题:

郑云若有机会重来,你认为他会选择安分守己还是继续为盗?现代社会如何根治“破财强盗”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林徽因仰望的灵鹫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