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六艺】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法)。二是指“六经”。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时,已有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写成,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七言千家诗》《新镌五言千家诗》两种,前者题为谢枋得选,后者题为明末清初人王相选。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明代程登吉原编(一说明代景泰年间进士丘濬所编),后来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人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辛亥革命后续有增补。在内容上,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婚娶丧葬、节令时尚、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在形式上,不受四言、五言或七言的限制,当长则长,该短则短,只要偶句成对,不求整齐押韵。它是旧时流行而较有影响的一种蒙学课本。
【增广贤文】作者不详,是古代一部蒙学课本。书中收录了有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法原则的格言警句,目的是为了对人从思想道德、伦理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全书篇幅不长,句子长短不一,基本上每句都采用对偶的形式,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其中许多句子都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谚语,极易让下层百姓理解接受。它与《幼学琼林》齐名,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行天下”之说。
【菜根谭】明代万历年间的一部处世格言集,作者洪应明,生平不详。全书360则,每段话数十字、上百字不等,全面阐述了作者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书中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中庸”,又有道家的“无为”,还掺杂佛家的“出世”,形成了一种以出世之心面对在世之事的处世方法体系,这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文笔上,它对仗工整,比较生动,雅俗共赏,耐人玩味。它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海外,特别是日本,也产生了影响。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一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南朝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南朝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为《二十四史》。全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类书,由北宋李昉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约四百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别集命名方式】古人为作品别集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作者的姓名命名。如《陶渊明集》《沈约集》《骆宾王集》《孟浩然集》。
(2) 以作者的字命名。如《李太白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刘梦得文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魏叔子集》,作者魏禧,字叔子。
(3) 以作者的号命名。如《樊南文集》,作者李商隐,号樊南生;《苏东坡全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山谷集》,作者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石湖居士诗集》,作者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号诚斋;《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遗山先生集》,作者元好问,号遗山;《震川先生集》,作者归有光,号震川;《南雷文案》《南雷文定》,作者黄宗羲,号南雷;《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号望溪;《瓯北集》,作者赵翼,号瓯北;《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4) 以作者的封号、谥号命名。如《谢康乐集》,作者谢灵运,封康乐公;《颜鲁公集》,作者颜真卿,封鲁郡公;《林和靖诗集》,作者林逋,谥和靖;《范文正公文集》,作者范仲淹,谥文正;《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诚意伯文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纪文达公遗集》,作者纪昀,谥文达;《林文忠公政书》,作者林则徐,谥文忠;《曾文正公全集》,作者曾国藩,谥文正。
(5) 以作者的出生地、籍贯、郡望命名。如《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郡望昌黎(治今辽宁义县);《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宛陵先生集》,作者梅尧臣,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旧称宛陵。
(6) 以作者的官职命名。如《吴朝请集》,作者吴均,官至奉朝请;《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高常侍集》,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刘宾客文集》,作者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7) 以作者的任职地命名。如《谢宣城集》,作者谢朓,曾任宣城(今属安徽)太守;《岑嘉州集》,作者岑参,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刘随州诗集》,作者刘长卿,官至随州(今属湖北)刺史;《韦苏州集》,作者韦应物,官至苏州(今属江苏)刺史;《长江集》,作者贾岛,曾任长江县(今属四川遂宁)主簿。
(8) 以作者的书室、住处命名。如《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因有别墅在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命名;《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书成于此;《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书室名七录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书室名聊斋;《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后侨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书室名惜抱轩。又如近代黄遵宪书室名人境庐,有《人境庐诗草》;梁启超书室名饮冰室,有《饮冰室合集》。
(9) 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最初编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嘉祐集》,作者苏洵,因他于宋仁宗嘉祐元年来到京师,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文名大盛,一时士大夫争相传颂,文人竞相模仿;《元丰类稿》,作者曾巩,此集编于宋神宗元丰年间。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古书中的“第一”】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兵书是《孙子》,第一部诗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第一部神话故事集是《山海经》,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是《搜神记》,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是《文心雕龙》,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第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第一部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记》,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史》。
【史书种类】(1) 正史:以纪传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分正史由官府主持编修。(2)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3) 别史: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之事实的史书,有时跟“杂史”难以区分。(4) 野史:有别于官修正史的、由私家编写的史书。(5)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书,有时也称“野史”。
【同书异名】在古籍中,有不少同书异名的,如《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诗品》又名《诗评》,《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一些个人诗文集,也有一书多名的,如《贾谊集》又名《贾长沙集》,《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柳河东集》又名《柳柳州集》《柳文》,《文山集》又名《文山先生集》《文丞相集》等。
【同名异书】唐朝李贺与宋朝曹彦约的诗文集都叫《昌谷集》,宋朝赵闻礼与元朝杨朝英编选的词曲都叫《阳春白雪》等。
【古籍版本】
(1) 善本。什么样的古籍能称为善本,历来说法不一。清代张之洞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钞)。而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编辑条例则规定了四点:“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钞”“四曰旧校”。此二说虽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成两点,那就是,善本必须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实用价值,或称文献价值,即所谓“足本”“精本”是也;一是文物价值,即所谓“旧本”“旧钞”“旧校”是也。这两方面的价值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截然分开,有时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总之,善本通行的定义是: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善本;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也称为善本。
(2) 抄本。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流传主要靠手抄写,这类书籍叫作抄本,或称写本。但在雕版印刷术产生后,仍有抄本流传。凡是抄写、誊写、誊录、抄录、摹写的书,都可叫抄本。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抄本,是我国晋代人抄写的《三国志》。
(3) 刻本。仅指刻印而成的书,与“版本”最初的意义相同。雕版印刷术产生后,刻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书商、私家和某些官府都刻印图书,宋代大盛。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刻印技术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刻本。从时代来区别,有宋、元、明、清刻本;从地域来区别,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广东、湖南等地刻本;从刻书者来区别,有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从版本的形体上来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影刻本和小巧玲珑的巾箱本(相当于现今的袖珍本)。我国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唐代咸通九年刻的《金刚经》。
【汗青·杀青·丹青】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代人写书以竹为纸,称竹简。书写之前,要选青竹简火烤,令其“出汗”(即脱水),这样竹简干后容易书写又不易被虫蛀,故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著书时,据说初稿往往草拟在青竹的表皮上,待定稿后,将竹剐去青皮,再书于竹白上,字迹吃入竹白不易磨灭,“杀”字意为削、剐,故后世泛称著书定稿为“杀青”。“丹青”本指丹砂和青雘这两种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称史册为“丹青”。
【古籍注释体例】
(1) 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等。
(2) 注。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如《水经注》《礼记注》等。
(3) 笺。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郑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4) 诂。以当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也作故。如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孙诒让的《墨子闲诂》等。
(5) 疏、正义。这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它不仅注释正文,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释,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6)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例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等。
(7) 义训。不通过字形和字音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①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②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旱,不雨也。”③ 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人所以食言也。”④ 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玄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⑤ 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杏,果也。”⑥ 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8) 章句。以分章(段)析句来解释古书的一种体式,通行于汉代,如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等。章句除解释难懂的字词外,还串讲句意。优点是比较通俗易懂,缺点是比较烦琐。
【古代史学八大家】(1) 左丘明,春秋鲁国人,著《左传》,编年体创始人。(2) 司马迁,西汉人,著《史记》,首创纪传体,正史的开山鼻祖。(3)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4) 刘知幾,唐代人,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评论家。(5) 杜佑,唐代人,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6) 司马光,北宋人,所著《资治通鉴》为编年史巨著。(7) 袁枢,南宋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8) 顾炎武,明清之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寻求“救济民生、振兴民族”方法为治史目的。
来源: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