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华为在5月19日的发布会上揭晓售价23999元起的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时,整个科技圈为之一震。这款全球首款鸿蒙折叠屏电脑,以其18英寸的可折叠屏幕和"非凡大师"的命名,再次刷新了华为产品的价格天花板。从万元手机到两万元笔记本,再到如今近两万四的
当华为在5月19日的发布会上揭晓售价23999元起的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时,整个科技圈为之一震。这款全球首款鸿蒙折叠屏电脑,以其18英寸的可折叠屏幕和"非凡大师"的命名,再次刷新了华为产品的价格天花板。从万元手机到两万元笔记本,再到如今近两万四的折叠电脑,华为似乎正在用价格不断试探市场的底线。这究竟是技术自信的体现,还是对消费者情怀的透支?
细看这款天价电脑,华为确实堆砌了不少黑科技。18英寸可折叠OLED屏幕、自主研发的转轴技术、鸿蒙系统深度优化,每一项都是行业顶尖水准。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样的产品到底为谁而生?
这已是继Mate X5折叠屏手机之后,华为再次突破消费者价格认知的边界。社交媒体上,"以前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的调侃背后,是更激烈的争论:从通信设备起家到如今产品价格比肩奢侈品,华为是否已经背离了"让科技普惠大众"的初心?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对中国科技企业价值定位的集体困惑。
细看这两万元的笔记本,华为确实拿出了硬核配置:首款柔性OLED屏幕、接近一公斤的超轻机身、盘古大模型加持的AI功能。但消费者更直观的感受是:这个价格已经超越苹果MacBook Pro,接近微软Surface Studio的水平。这种定价勇气的背后,是华为在遭遇制裁后构建的全产业链能力——从昆仑玻璃到星闪连接技术,近三年累计7280亿元的研发投入,最终都要在产品端实现价值回报。就像余承东所说:"我们要做的是技术领先的高端产品,不是价格战。"
追溯华为38年发展史,"技术立企"才是其真正的初心。1993年任正非站在深圳破旧厂房里喊出"未来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必有其一"时,就注定了这不是家甘居产业链末端的公司。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研发投入占比从15%飙升至25%,这种"压强式投入"在Pura 70系列搭载的麒麟9010芯片上开花结果。所谓"初心"从来不是定格在1999元的廉价手机,而是"向上捅破天"的技术突围。就像登山者不会永远停留在山脚,科技企业的成长必然伴随价值攀升。
舆论对华为高价的焦虑,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心理定位惯性。有趣的是,当比亚迪仰望U8定价百万时收获的是民族自豪感,而华为产品的高溢价却引发争议。这种差异暴露出我们对科技产品仍存在"国产就该便宜"的认知偏差。实际上,在5G必要专利、光刻机、ERP系统等领域的突破,每一项都需要天量研发资金的持续灌溉。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坦言:"活下去需要利润,创新更需要利润。"
放在全球科技博弈的棋盘上看,华为的价格策略具有超越商业的意味。当美国商务部今年再次收紧对华为芯片限制时,这家企业用两万元的电脑宣告着自主产业链的成熟。消费者每购买一台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都在客观上助推着中国软件生态的壮大。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科技自立必须跨越的价值认知门槛——德国工匠不会质疑徕卡相机太贵,日本民众也理解丰田世纪的价值所在。
从万元手机到两万元电脑,华为的价格跃迁恰似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体温计。当社会还在争论"贵不贵"时,更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一个能为原创技术定价的中国品牌?毕竟,在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售价百万美元、ASML光刻机卖到数亿欧元的今天,华为的"天价"或许只是科技价值回归的正常刻度。这场关于初心的讨论,终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找到答案——真正的初心,从来不是定格在低价,而是永不停歇地向上攀登。#鸿蒙电脑#
来源:网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