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收购包括23andMe的个人基因组服务(PGS)、全面健康和研究服务业务线,以及其生物样本库和相关资产,23andMe则继续提供所有消费者基因组服务。根据破产法院和监管机构的批准以及其他惯例成交条件,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5月19日,再生元宣布计划以2.56亿美元收购基因检测鼻祖23andMe。该公告称公司已被指定为破产拍卖的中标者。
此次收购包括23andMe的个人基因组服务(PGS)、全面健康和研究服务业务线,以及其生物样本库和相关资产,23andMe则继续提供所有消费者基因组服务。根据破产法院和监管机构的批准以及其他惯例成交条件,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收购消息传出后,23andMe股价在盘前交易中飙升超100%。长期低迷的它,因再生元入局,财务困境有望解决,市场预期被拉高。再生元股价初期较平稳,因收购战略虽被认可,但整合风险犹存。
从明星独角兽到破产泥潭
23andMe由安妮・沃西基于2006年创立,名字源于人类的23对染色体。它开创了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先河,用户只需提供一管唾液样本,就能获取一份涵盖祖先溯源、健康风险评估等丰富内容的DNA报告,如患阿兹海默症、某些癌症的可能性等。
在创业初期,23andMe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迅速崭露头角。2007年,公司成功获得谷歌、恩颐投资、基因泰克等知名机构参与的A轮融资。此后,融资之路一路顺遂,B轮融资2780万美元、C轮31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强生、MPM资本、谷歌、恩颐投资等。
2012年,随着D轮融资5790万美元的完成,23andMe将DNA测试价格从最初的999美元大幅降至99美元,这一举措让基因检测服务迅速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了大量用户。
2015年,公司完成1.15亿美元的E轮融资,正式迈入独角兽行列。2017年,阿尔蒂梅特资本、瓦伦堡基金会、卡斯丁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场,完成2.5亿美元的F轮融资。2018年,更是获得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3亿美元的战略投资。2021年,23andMe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并购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飙升至60亿美元,股价最高冲至300美元。巅峰时期,其用户数量接近1500万,影响力非凡。
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至2024财年,23andMe总营收分别为2.72亿美元、2.99亿美元、2.2亿美元,可净亏损却分别达到2.54亿美元、3.14亿美元、6.67亿美元,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2024财年前三季,累计净亏损4.58亿美元,同比扩大85%。
即便2024年将服务价格提高到119美元,也未能扭转亏损局面。祸不单行,2023年,一场网络攻击致使近700万用户的基因数据被泄露。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23andMe陷入信任危机的深渊。大量用户流失,公司声誉严重受损,还面临多起集体诉讼,最终不得不支付3000万美元和解 。多重打击之下,2024 年,公司裁员40%,并关闭药物研发部门。曾经的基因检测巨头,一步步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再生元公告显示,23andMe将作为其全资直接或间接子公司运营,并继续作为个人基因组学服务运营。再生元的收购不包括23andMe的Lemonaid Health业务。有关公司运营计划的其他详细信息将在交易完成时分享。
再生元为何接盘?
23andMe的1500万用户基因数据库是其最核心资产。再生元近年加速布局基因治疗,其VelociSuite平台依赖精准的基因靶点发现,而海量消费级数据可加速药物研发管线。例如,再生元与Mammoth Biosciences合作的CRISPR疗法需要更广泛的基因多样性数据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再生元已收购多家专注基因递送技术的公司(如Oxular的眼科疗法、Decibel的听力损失治疗),但缺乏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入口。23andMe的C端基因检测网络可为其提供患者招募、疾病筛查和个性化医疗的入口,形成“数据驱动研发-精准治疗-市场推广”的闭环。
以2.56亿美元收购一家曾估值60亿美元的公司,成本仅为巅峰时期的4%。再生元可选择性保留核心资产(如数据库、专利),剥离亏损业务(如远程医疗平台Lemonaid)。此外,破产程序可帮助再生元规避部分潜在债务纠纷。
不过,23andMe的数据泄露阴影未散,再生元需重建用户信任。加州总检察长已敦促用户删除数据,未来数据使用可能面临更严监管。此外,消费基因检测与制药研发的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再生元需将23andMe的祖源分析技术转化为医学级数据,并确保其符合临床试验标准。
从行业整体来看,Ancestry、Color Health等公司仍在争夺消费基因市场,而药企巨头如诺华、罗氏也在自建基因数据库。再生元需快速证明这笔交易的协同效应。
可以看到,再生元的收购标志着医药行业正从“药物研发”转向“数据生态”竞争。23andMe的数据库可能成为下一代基因疗法的基石——例如,针对罕见病突变位点的药物设计,或通过人群数据分析预测疾病风险。但这场豪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再生元能否将数据转化为真正的临床突破。
来源:新浪财经